俄国人比自己想像之中的要强大很多,项玉于是决定放弃原先的一鼓作气拿下西伯利亚的打算,历史上蒙古人曾经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其军队甚至打到了欧洲去了。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地盘扩张的太快了,这才导致他们的统治不稳,包括几大汗国在内,很快就被当地的反抗势力推翻了。
而项玉则要吸取这种教训,他准备稳扎稳打,俄国人从莫斯科大公国扩张到了目前的俄罗斯帝国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军队一直在对外作战,军中的人才辈出,士兵的作战经验也十分丰富,装备精良。是一支不能小觑的力量。
不过这个时候俄国人前去镇压国内的反抗势力去了,如果中华军这边继续在西伯利亚施压的话应该能够成功占领这些地方。俄国人此时在北欧也面临着芬兰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的反抗,可谓是多年战线作战,因此不带可能将大量的兵力放在东方,而仅仅只占领一个远东地区显然也对不住自己的这十五万大军。
于是,在俄国人的军队撤到顿河去镇压国内的武装起义的时候,中华军又卷土重来,一句占领了西伯利亚大草原等一大片区域,整个叶尼塞河以东的地区全都被中华军占领了,俄国人的版图退回到了1623年以前的时候了。
在这个时候,这些地区虽然面积巨大,但是对于一个农耕国家而言,它并不是一项财富,因为它上面的大片土地都不适合耕种,由于荒无人烟,所以上面的原始丛林和大片的盐碱地都没有被整理出来,尽管这里的土壤肥沃,水源充沛,但是如果想要将它们完全开发出来的话,不仅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不过在项玉看来,这些都是完全值得的,因为在这一片土地的下面,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无论是石油、天然气还是各类金属矿产,都对中华帝国接下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保住这些地区在他看来是必须做到的,不过眼下内地的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即便是这个时候中华帝国的疆域已经是明帝国的三倍有余,但总人口却还是不及后者的三分之一,加上自从明末以后连年的战事破坏,使得这些地区的生产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占领了西伯利亚地区之后,项玉决定缓一缓,前线十五万大军的供给问题目前有点大,以至于有一些拖累到北方地区的生产恢复了,不过这些刚刚拿下的土地上面必须要有军队驻守,不然俄国人的势力会很快的渗透进来,因此,十五万骑兵之中有十万回到了各自的部落,剩下的五万精锐士兵被正式收编到了中华军的编制里面,项玉用这支军队在西伯利亚一带驻守,加上当地迁移过来的牧民,构成了一道联保体系,遇到俄国小股部队的入侵,在不需要出动中原的援兵的时候,这支部队就能够解决掉入侵者,而一旦沙俄大军犯境,他们也可以迅速的向帝国求援,到时候其他的军队也能够迅速的集结并且赶赴前线参与作战,这样可以节省很大的一批劳动力,有助于帝国的生产恢复。
这个时候国内的各省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土地的分配和流民的安置问题,因为战后重建,因此朝廷这颁布了一系列的减税方案,加上朝廷鼓励开垦,所以各地的农业的恢复非常迅速,去年年底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明朝末年的六成水平,要知道明末的时候总人口可是超过五千万人,而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内部的总人口还不到三千万,所以老百姓除了将赋税的粮食上缴之后,家家户户的手中都有一定的余粮,有道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所以今年的新年也是四十年来神州大地上过的最欢乐祥和的一个新年了,各地都举办了大型的庆祝和集福活动,大街小巷里面也都挤满了从各地前来的百姓。
第四百二十三章远征舰队
正月十五这天,北京城内举行了盛大的花灯会,这是继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北京城内举行的最大规模的灯会了,一共有大大小小数万只花灯参展。
项玉也要出席这场花灯节,这是向北京城内的五十多万百姓展示他的亲民和与民同乐的一个大好机会,而除了刚刚生产完还在坐月子的顾惜缘之外,包括皇后松下美惠子,长公主冰公主也被项玉带来参加花灯节,她这个时候已经一岁四个月了,不仅能在地上到处跑,而且还会说话了。
北京城由于是清军主动放弃的,所以在战争中的破坏不是很大,不过由于二十多年前李自成率军围攻的缘故,城中还是有很多地方依旧是显得十分残破,清政府在入住北京城之中,虽然对其进行了休憩,但是还有一部分没有完全修好。
在明代,北京城作为顺天府,是仅次于应天府的第二大城市,而在规模上虽然比不上南京城,不过在永乐帝定都北京之后,北京城的发展也迅速的超过了南京,在明朝最鼎盛的时期,城中的百姓超过三十万户,人口超过一百六十万人,这是同一时代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人口的数倍还多,即便是遭了明朝即将灭亡的崇祯十四年(1641年),根据明朝户部记载,这个时候北京城内依旧有超过八十万的人口,这个城市的规模可见一斑。
不过在经历了清军入关和旗人圈地之后,北京城的汉人数量迅速的下降,在清军撤出关外的时候。北京城的总人口还不到二十万。而随着中华军的进入。大量的军队和家眷也来到了北京,随后大批逃难的百姓也陆陆续续的返回了城中,这才使得城内的人口数量又重新超过五十万人。
从一百六十万到五十万,这之间损失了超过六成的人口,这一数字也是整个国家的人口的变化趋势,而为了鼓励生育,发展生产,中华帝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生育之后的奖励措施和安置措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的学校,按照之前在台湾推行的教育体系在全国推广开来,不过这些教育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鼓励性的教育。
政府对于学校里面的学生减免全部的学费,并且担负他们在学校的吃住费用,以此来减轻他们家庭的负担,而至于家长愿不愿意送孩子前来上学,那就需要看他们自己的意愿了,毕竟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孩子也是半个劳动力。
而随着局势的稳定,大量的工厂和矿产也开始兴建起来。江南一带的养蚕和丝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南洋一带的局势被中华军的海军完全控制了下来,所以从欧洲和南美洲过来的商船在这里丝毫不用担心遭到海盗的袭击,加上中华帝国这边的丝绸品质很高,价格相比于日本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他们也愿意到中国来进货。
而除了丝绸和茶叶这些传统饿产品之外,这个时候随着台湾地区和江浙一带的工厂的完善和生产,大量的工业商品也开始向欧洲出售,包括水银打底的玻璃镜子,不锈钢制作的生活用具,甚至是像高档钢琴和其他的乐器也能够出售。
这些东西无论哪一种在欧洲都是稀有的东西,尽管欧洲人这个时候已经能生产这些,但是无论是他们生产的玻璃还是钢铁,在性能和质量上都远远比不上中华帝国的产品,甚至是连他们大量需要的蔗糖都要从中华帝国这边进口,而随着江浙一带的面粉厂和纺织厂的建立,很快欧洲人的采购单上就会又多出两种货物——面粉和布匹。
商品的倾销是相对而言的,在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中华帝国这边就已经率先的进入到了工业革命之中,并且加上有项玉这个穿越人士的规划和总揽大局,中华帝国在工业革命的道路上不会走弯路,直接就选择最正确的道路,这为他们的率先崛起提供了时间的优势。
西班牙人这个时候虽然因为失去了吕宋岛的控制权,所以对中华帝国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