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俊?br />
一股酒气扑面而来!
*********************
回到家中,江母拄着拐杖,沉着脸站在院子里。冬儿一手举灯,一手扶着江母,还不停地向江逐流打颜色。
“舟儿,刚才你朋友在场,为娘给你几分面子!现在他们走了,为娘倒要问问你,今日到什么地方厮混去了?”
江逐流脸跟苦瓜没有什么两样。江舟老兄还真照顾他,不但白送他一媳妇儿,还白送他一老妈。敢情古人早就知道搞促销,买一送一啊!
“娘,官人跟我说……”
冬儿抢着要回答。
“冬儿!”江母不悦道:“你莫要替他掩饰,为娘是在替你出气。”
江逐流心下明白,冬儿应该替他打过掩护了,只是江母不相信吧了。这也很正常,冬儿不过是个十七岁的小女孩儿,没有撒谎经验,编起谎话来一定漏洞百出。
“舟儿,你说,你究竟到什么地方厮混去了?”
江母用拐杖用力杵着地,似乎江逐流一个回答不好,那拐杖就要抡到他身上。
到哪里去了?江逐流想,我总不能说到妓院去了吧?那样生气的就不光是江母,恐怕还要加上冬儿吧。古代媳妇儿再三从四德,但是吃醋的心还是有的。
“嗯,启禀母亲。孩儿今日本想到市场上为冬儿买点胭脂香粉,没成想却碰到伊洛书院的几个同窗,他们邀请孩儿谈诗论文,所以就回来晚了。”
江母脸色稍霁,道:“算你有心,还知道为冬儿挑选胭脂香粉,也不枉冬儿为你掩饰,说你到泰顺号算账去了。”
冬儿连忙跪倒:“婆母赎罪。”
江母满面笑容地拉起冬儿:“乖媳妇儿,你何罪之有?是老身的儿子不争气罢了!”
说着,江母又拿着拐杖戳点着江逐流,“舟儿,你不要以为手中有几个铜板,又身处洛阳这花花之地,就可以丢下冬儿到外边胡天鬼地的。我告诉你,以后只要我发现你有一点对不起我的乖媳妇儿,小心为娘把你的狗腿打断。”
江逐流一哆嗦,心中叫道,江母,你真是我的亲妈呀!他迈着自己的“狗腿”,上前扶着江母,口中连声说道:“娘,你放心。糟糠之妻不下堂。舟儿以后无论如何飞黄腾达,都不会对不起冬儿的。”
冬儿低头微笑,眼波流转,神情动人之极。
****************
安抚完老太太,江逐流拉着冬儿回房。昏黄的灯光下,冬儿的俏脸粉莹莹的,两只大眼睛如秋天的湖水一般清澈明净,小巧可爱的鼻头微微发翘,樱桃小口中呵气如兰……
江逐流不由得食指大动,上前一把抱住冬儿。
冬儿浑身发软,口中却叫道:“官人,冬儿先去为你烧水烫脚。”
“烫什么脚?”江逐流大嘴已经罩上冬儿的樱唇。
“唔!”冬儿浑身摊的跟面条似的,想挣脱却没有丝毫力气。
江逐流却不管不顾,拉着冬儿的手下自己下身滑去……
冬儿小脸跟红布似的,小声叫道:“官人,门还没上好呢……”
江逐流翻身而起,迅速地去把门拴插好,然后飞快地跑来过来,压在冬儿身上。
“官人,灯还亮着呢……”冬儿声如蚊呐。
“管它呢!”江逐流说了一句,手已经解开冬儿的衣服,越过她的小衣,伸向她的小腹。
冬儿想叫又不敢叫,也不敢挣扎,生怕惊动刚就寝的江母。只好任灯亮着,让江逐流在她小腹处搓揉。也几下的功夫,她已经香汗淋漓。
“乖冬儿,”江逐流嘴巴含着冬儿的耳朵,“想哥了吧?”
“官人……”
冬儿大羞,紧逼着大眼睛不敢看江逐流。
江逐流欲火焚身,他一把扯下冬儿的小衣……
一时间满屋春色!
第一卷 第五十一章 三元及第王孝先
第二日一早,江逐流早早出去,为冬儿买了胭脂香粉,把小姑娘逗得眉开眼笑。
无意间又看到赵莘烫金名刺,江逐流打开,看着上面龙飞凤舞的“涿州赵莘”四个字苦苦思索起来。
这个赵莘,究竟会是哪家王公贵族子弟呢?江逐流脑海里忽然间闪过一个念头,涿州会不会就是涿郡啊?记得宋太祖赵匡胤是涿郡人氏,假如这个涿州就是涿郡,赵莘又和宋太祖一个姓,那么他很可能就是皇族中的人。
一念及此,江逐流就豁然开朗,再联想起赵莘昨天的奇怪表现,这一切都有了答案。现在,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涿郡到底是不是涿州。
可是,江逐流又猛然发现,他竟然忘记问赵莘住在洛阳哪里。是赵莘昨晚走的匆忙忘记告诉他呢?还是赵莘本来就没有打算告诉他呢?不过赵莘既然留下名刺,那么总有相见之日,这个谜团总会解开的。
算了,不想赵莘了,还是去拜见大文豪欧阳修吧,这个宋朝文坛的未来领袖可一定要好好结交一下。
欧阳修寄居在庐陵同乡家中,就在天津桥左近,非常好找。他见江逐流过来,不由得大喜,遂拉着江逐流到附近的董家酒楼。
董家酒楼坐在洛水之滨,上得二楼,正好可以眺望远处的天津桥。
天津桥又名洛阳桥,建于隋代,本为浮桥,唐朝重修时改成石柱桥,其横跨洛河两岸,阔达百步,长近千步,高大宏伟、气势壮观。当时洛阳为东都,穿城而过的洛河在人们心中就等同于天上的银河,而天津桥也因此得名,意思为天上津渡的桥梁。
天津桥一成,顿时成为洛阳城标志性建筑。当时有点名气的诗人,只要来到洛阳,就要在天津桥留下诗句,很多著名的诗人更是对天津桥一咏再咏。
白居易诗中提到:“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孟郊也有诗云:“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仙李白更是少不了,他写道:“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江逐流隐隐约约知道这些典故,所以上得楼来,首先就向南眺望天津桥。这一看之下,不由得心中赞叹,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天津桥也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桥上车流辚辚,桥下船桅高耸,船帆片片如云,好一派繁华的风光。江逐流简直不敢相信,他是身处在北方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