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楼 > 都市言情 > 德云小师爷 > 第21章 古今天桥

第21章 古今天桥(1 / 1)

红色水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德云小师爷,耽美书库,www.danmeisk.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近傍晚,有人推门进来。 胡炎以为是接孩子的王慧回来了,谁承想,先回来的竟然是郭德刚。 此刻的他,脸上带着些疲惫,但清早的憔悴已然不见。 不消说,指定是在津城的新节目,录制得很顺利。 “郭老师,新节目定档了?”胡炎站起来笑问道。 果然,郭德刚脸上的笑意更明显:“师叔,您坐着,今天晚上九点半首播!” 胡炎一愣:“今天就播,您不是今天才录的吗?” 他对综艺的门道可熟悉得很,混半辈子了都。 这速度,从没听说过,换华夏基建来都搞不定! 郭德刚换完鞋,在沙发上坐下:“不是,之前已经录过一期,今天录的是第二期。” 胡炎递上一杯热茶,点点头。 是了,这就说得通了。 不过,就这一句话,还让他听出了不同的味道。 胡炎笑道:“看来津城台对您这档节目,还是很重视的,合同很稳。” 一般新的综艺节目,都是录一期试播,看效果好坏再决定后面的安排。 很少有一期未播,直接录上好几期的,因为做综艺是真烧钱呐。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电视台对节目非常看好,铁了心要把它打造成爆款。 “嗯,我的感觉也挺好,人家挺重视!”郭德刚下意识的点头,旋即反应过来,“原来师叔也懂里面的门道?” 胡炎一愣,妈呀,说漏嘴了。 “懂一点,有一回实在没钱吃饭,就跑到一个节目组去当临时工挣盒饭吃,所以学了点皮毛。” 郭德刚听闻,深信不已,还感叹道:“是呀,跑江湖确实不容易,我早些年也没钱吃饭,跑去跟人唱戏。” 胡炎突然发现,原来大笨蛋和聪明人,竟然也有共通点。 那就是自己会找补。 比如之前的烧饼,比如此刻的郭德刚。 会找补,蛮好,蛮好的! …… …… 所有娱乐行业,都属于服务业。 相声行不例外,德芸社更不例外。 商演另说,园子里的演出,从周二排到周日,周一反倒可以休息。 至于双休什么的,想太多了。 在梦里应该可以,休七天,然后每天二十四小时,随便你,眼睛一闭不睁都成。 难得悠闲的时光里,找人喝酒打屁、逛街置办东西、找姑娘谈朋友、探父母尽孝心,反正各有各的忙。 周一一过,众人收心,该干活喽。 次日中午。 天桥德芸社门口。 一身白衣,干净利索的胡炎,拎着自己的黑色皮箱,在人来人往中快站成了一尊雕塑。 他今天是一个人坐公交车过来的,因为郭德刚和王慧一早便没在家。 德芸社现在摊子铺得不小,当家主事的俩口子能有闲? 昨天,所有人都能歇,郭德刚还得跑津城去录节目。 想享福,就得先受苦,这世道很公平。 好在,胡炎不是矫情的人。 看书,喝茶,练功,半晌午早早吃过午饭出门。 公交车是慢,但不还可以看看燕京久违的风景么? 从天桥公交站牌过来,他更是走走停停,左看右瞧。 天桥的得名,是明朝嘉靖皇帝为了方便祭祀,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汉白玉拱桥,天子走的桥,所以叫“天桥”。 后来历经风雨,桥没了,名字倒是一直叫着,所以也有“天桥有天无桥”的说法。 而老燕京口中的天桥,跟桥没多大关系,主要是因为这里能看杂耍玩意儿。 当然,起初也不繁华,直到有位财东在这里搭了个茶棚,供人歇脚。 赚了些钱后,又把茶棚扩建成茶馆,取名叫“福海居”。 只是因为掌柜的姓王行八,大家更喜欢叫它“王八茶馆”。 茶馆落成,除了歇脚的苦力巴,连遛狗架鸟的闲人也多了,各色江湖艺人追逐人气讨生活,也开始在周边撂明地。 艺人本身也是最能聚拢人气的存在,又吸引了大量观众往这里凑,天桥最终响了名号。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不但在燕京有名,甚至在全国都声名赫赫。 燕京天桥、津城三不管、金陵夫子庙、魔都城隍庙,号称民国时期四大繁华之地。 当然,现在这里少了杂乱之象,比那会儿讲究得多,但若观察的仔细,还是能从楼间巷尾,看到几分当年的风貌。 就如眼前,德芸社的这栋两层小楼,便是民国老戏楼改建的。 改动颇大,不过好歹保留了浓郁的艺术风格,整体味道还在。 千把来平方,三百个客座! 就民间园子的规模来讲,算是大的了,作为德芸社的总部所在,

最新小说: 如是说(先婚) 普女的非常规攻略(nph) 流俗之地(贵族学院NPH) 《她的聲音,教我怎麼高潮》 我的纸扎新郎是顶流 成人礼(万人迷) 偷光 秋梢月盛(表兄妹骨科) 先来后到(1v2) 合租的弟弟竟是擦边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