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楼 > > 梵高的左耳 > 第3部分

第3部分(2 / 2)

每个周末,苏睦言会准时出现在羽毛球馆,陶云漪会在场地的一边静静地画点东西,给苏睦言递毛巾或饮料。这种在苏睦言眼里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举动却 让羽毛球社的成员理所当然地以为陶云漪是苏睦言女朋友。

以前参加比赛的时候也是这样,陶云漪总是忙东忙西地帮苏睦言整理服装。有时候看到苏睦言发型乱了还会帮忙梳理,苏睦言一声不吭随便她把弄他的头 发,即使不赞同她奇怪的品味。

竞争对手有时会在比赛后调侃:“你女朋友好体贴!”

在他们相处在一起的日子里,这样的误会数不胜数,他们谁都不去解释,却从来没有真正跨出那一步。

而现实是,陶云漪从来没有问过苏睦言喜不喜欢她。

现实是,苏睦言从来没有承认过她是自己的女朋友。

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许诺或约定,仿佛想在一起便在一起。

没有过约会更没有建立在情侣关系上的拥抱或是亲吻。

每一次陶云漪以为他们会更进一步,苏睦言就会令她觉得更加遥远。

现实是:他们好像一直在一起却从来都没有在一起。

这便是苏睦言和陶云漪这两个名字摆放在一起时的现实。

距离,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倒霉的是他们谁都不清楚这样的距离到底有多长:是只要跨出一步就能够并肩,还是需要一辈子的追逐。

她总努力地追逐他,却总在靠近的时候又偏离方向。而他,一直以来都是感情上的低能儿。

他们之间也就好像音乐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人们都说它们是相通的,却在有的时候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共通点。

充满浪漫情调的欧式西餐厅里,响起一个女人有些沙哑的哼唱。隔间里,夏铭熏眉飞色舞地讲着自己这三年的经历。

欧洲游历时,在阿尔卑斯山上滑雪;独自开车穿越了澳大利亚的荒漠;在公路上差点撞上一只成年母袋鼠,陶云漪耐心地听着,他的眉飞色舞、他的神采 飞扬、他的绘声绘色是这几年来她很少体会到的。一直陪在安静沉默的苏睦言身边,差点忘记了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精彩的生活。

夏铭熏终于讲完,大口大口地喝掉一杯饮料。

“你呢?终于和苏睦言修成正果了?”装作调侃。

意外地看见陶云漪迅速褪色的笑容,她低下头,抿了一口咖啡并不言语。

“明天有什么安排?帮我办个欢迎派对怎么样?”迅速转移话题。

“明天……本来要陪苏睦言去羽毛球馆锻炼的。”

服务员送来牛排和鹅肝酱,一脸花痴地对着夏铭熏微笑,夏铭熏从口袋里抽出一张一百放在餐盘上,目光始终没有从陶云漪脸上转开。

时隔三年,夏铭熏早就不是当初的毛头小子,从稚嫩到成熟,从自恋到谦逊,从毛手毛脚到沉着自信,早就学会如何在上流社会自在交际、如何委婉拒绝 异性的示爱、如何体贴、绅士地照顾身边的女性。

Table manners 当然很好。

“那我和你一起去好了,正好,是该见见苏睦言了。”

夏铭熏凝视着陶云漪。

他的白莲,他一尘不染的女孩。

当你明白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的意义。

当你看着她为他成长、蜕变、成熟。

当你看见她为他流泪、心碎、食不知味。

当你发现你深爱着这个女生。

说不说爱她,已然无所谓。

第5章 他的寂寞 她懂得

合上《毕加索的玫瑰时期》。

脑袋里却还是挥之不去书中的那个故事。

1904—1906年,毕加索遇见了自己的爱情,从此进入他创作的“玫瑰时期”。

《拿烟斗的男孩》就是这一时期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色彩轻快明朗、笔触细腻。似《蒙娜丽莎》般神秘,如《加歇医生》(梵高作品)般忧郁唯美。

书里,写着这样一段背后的故事:

格奥尔格家族以经营瓷器、钟表起家,19世纪初又涉及金融、股票和运输业,同时在莱茵河沿岸又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小斯帝夫…格奥尔格是这个家族 的第四代单传,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精心栽培,才华过人。格奥尔格先生有一世交好友,名叫里查…霍夫曼,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瓷器贸易商。他们两家在柏 林斯冈艾弗德大街的住所紧挨在一起,霍夫曼先生的爱女贝蒂比斯帝夫小一岁,两人从小青梅竹马。

从懂事以来,贝蒂一直以为她的兄长斯帝夫就是这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模特,因为画中的少年与斯帝夫无论是相貌还是神态气质上太像了。直到 贝蒂长到12岁才从父亲的口中失望地得知,这画中少年与斯帝夫没有丝毫的关系。每当贝蒂有难言的请求时,她总会写一个留给哥哥的小纸条,把它贴在 那幅《手拿烟斗的男孩》的背后。

那时,斯帝夫最大的乐趣就是“检查”这幅画的背面,看看小贝蒂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请求。有一次,为了满足贝蒂想去维也纳欣赏音乐会的愿望,13 岁的斯帝夫竟带着贝蒂坐了十个多小时的火车去维也纳。结果,两个孩子在维也纳车站被格奥尔格先生派去的人“抓获”押回柏林,受到了父亲严厉的惩 罚。

贝蒂所画的第一幅素描就是手拿父亲的烟斗站在这幅画前的斯帝夫。18岁时,贝蒂把自己的素描稿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斯帝夫,斯帝夫第一次吻了他心仪 的女孩。  1935年初,战争的乌云已经笼罩着德国上空,格奥尔格先生开始把家族的大量艺术藏品和财产转移到瑞士,同时他力劝好友早日带家属到美国 避难。但由于斯帝夫的母亲不愿离开故土而错过了逃离德国的机会。

1937年1月,欧洲局部战场已经被开辟,而在柏林的犹太人更是被大批地送进了集中营。格奥尔格先生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决定用重金购买英 国护照,全家以英国侨民的身份逃出德国。但是,格奥尔格先生在紧要关头却被人出卖了。最后,在霍夫曼的帮助下,只有斯帝夫一人以难民的身份获得 了英国某家庭养子的资格。

斯帝夫与贝蒂一家准备乘坐同一辆火车逃出德国,但是到了登车时才发现,斯帝夫的名字竟被调到了下一趟火车的旅客名单上。不管霍夫曼先生如何 同军方交涉,斯帝夫还是没有被获准与贝蒂登上同一辆火车。无奈,霍夫曼先生决定先到伦敦等着斯帝夫。

一对少年情侣在车站洒泪告别,贝蒂哭泣不止。斯帝夫更是柔肠寸断,但是他还是坚强地安慰他的小妹妹。火车渐行渐远,斯帝夫把右手贴在了前胸 ,示意贝蒂无论发生什么,他的心都永远跟她在一起。

可是,第二辆火车没有开出柏林。

就这样,永别。

“你知道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吧?”十五岁的陶云漪,还是天真的样子。闪亮的双眼,一脸无辜。

“听说过。”

“我觉得……”陶云漪难得认真的口气,“你很像画里的那个男孩,就是,嗯……有点忧郁的样子。”

其实她多么希望,他不是那个“拿烟斗的男孩”。

苏睦言斜靠在黑色Fazioli三角琴边,黑色衬衫,两袖挽到肘边,银色暗纹在灯光下有种难言的华丽,他放下手中的乐谱,凝视着陶云漪黑宝石一样的双 眼,如凝脂般的脸庞,不知不觉中深邃的双眸就弥漫了未知的情绪。

安静的私人琴房里,陶云漪是一脸茫然,苏睦言的心里却是一股翻滚的巨浪,沉重地拍打着他心的堤岸。

他又何尝不知,这浪来势汹汹已久,越过堤防,只是早晚的事。

他的寂寞,她懂得。

这还不够?

十五岁,幸运地和苏睦言分在同一个大班之后,陶云漪曾经因为每天粘着苏睦言,遭到了处心积虑的报复。

那时候的班长叫卫澜,是一个浓眉大眼、身材高挑的女生。因为苏睦言拒绝了老师让他做班长的提议,当上了班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里大大小 小的活动都找她主持。

老师心血来潮,推荐苏睦言当卫澜的搭档主持,主持迎新晚会。女孩刚好低睦言半个头的高度,甜美的笑容和粉红的裙摆,亭亭玉立在王子般的苏睦言身 边。

奇迹一般掀起了全校所有师生对这个组合的喜爱,一时间,他们就好像成为了学校里最般配的金童玉女。

班主任笑着拍拍听到谣言黑着脸的苏睦言说:“为了艺术,牺牲一点没什么的,哈哈……”

艺术学校,本就对这方面没那么多忌讳。

于是,学校里理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