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楼 >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97部分

第97部分(1 / 2)

>    “候德坊德坊的招牌不,外形又比较特殊,正德自然不会漏过,他偏过头,向谢宏问道:“大哥,侯德就是等我的意思吧?”

“哦……”意思却是没错,可这事儿却是压根没法解释的,所以他历来也没对人起过,这时被当事人突然提起,谢宏自然也是吓了一跳,干嘛撇清道:“固然不是了,我建这茶社的时候还是去年呢,怎么可能知道二弟会来呢?”

正德想了想,觉得也有事理,于是呵呵笑道:“大哥的也是,可能这就是天意吧,归正我觉得这个名字就是等我的意思,候德坊就是咱们兄弟之情的见证,哈哈。”

“呵呵……”谢宏也笑了,也许真的是有缘吧,否则怎么偏偏就是自己穿越到了五百年前的正德年呢?想起当日初至宣府时的忐忑和茫然,谢宏不由感慨万千。

终于到了告别宣府城的时候了,这里是自己在这个时代的第一个大舞台,在这里,自己坚实的踏出了第一步。

转头看看正笑得光辉的正德,谢宏豪情顿起,二弟,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京城好好大干一场吧,改变大明乃至华夏的命运就靠咱们了。

不知是不是心有所感,没等谢宏开口,正德就收敛了笑容,很严肃的对谢宏道:“大哥,到了京城,一定要好好努力。”

有些惊讶正德的敏锐,可此时,谢宏的心中正被豪情壮志添的满满的,他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二弟,只管安心吧,我一定会尽力的。”

“嗯,嗯,很好,很好。”正德十分满意,连连颔首:“大哥,我可等着看把京城酿成游乐场呢,哈哈……”罢,他纵马往昌平楼疾驰而去了。

谢宏抬眼眺望远方,期盼中带着点忧虑,京城,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那里的明刀冷箭,自己又能不克不及招架呢?

转头看着前面那个火红的身影,以及那身影头上飘摇不定的羽毛,谢宏感觉心里有点没底,自己好容易找到的靠山,实在是不怎么靠谱。

Ps。不消鱼,兄弟们也看出来了,换地图了,呃,或者第二卷结束了,接下来就是京城的故事了,应该会很有趣的,也请大家继续支持俺吧

更多到,地址''

'  '

第159章 京城时评

正德元年的正月,注定是个不让人消停的月份,不单是宣府镇,京城也是一样。'Hao  '

在这个时代,最快的传讯体例就是驿马,可流言传播的速度也丝毫不弱于驿传。宣府的急报这边刚到朝中大人们手上,另一边皇上微服出巡,驾临边关的消息就已经在京城里传开了。

其实在这之前,皇上离京出游的流言就已经在京城流传了很久了。

从正月初一开始,这流言就从各种渠道传遍了坊间巷里。随后,京城便四门紧闭,戒备森严起来,这不单没起到控制流言的作用,反倒成了流言的佐证,若不是皇上真的不在京师,朝廷又怎么会有这么大反应呢?

于是,原本的流言酿成了各种言之凿凿的消息,到了月中时,另一条来自宣府的讯息又传到了京城,皇上到了宣府和鞑子再次入寇,这两条消息加在一起,马上在京城里引起了恐慌。

更有那消息灵通的,还从礼部得知,是朝鲜的使臣从国内得了消息,是土木堡的惨事重现,现今圣上已经被鞑子抓去了,并且鞑子还向朝廷索要十万两黄金云云。

事后礼部的官员们却是寻了那朝鲜的使臣,问出了实情:他们其实不过是人云亦云,然后加以阐扬,什么来自朝鲜国内的消息则纯属诬捏。

可这流言终究还是散了出去,各种消息满天乱飞,让人无所适从,若不是京营戎马尽在,五城戎马指挥司又控制得力,京城会产生什么骚乱也未可知。

实际上无论是官员还是苍生,没人喜欢骚乱,好好的过日子多好。所以,经历了这些事之后,月末的这次传言就额外的让京城苍生觉得安心了。

传言中,皇上微服出巡不是为了玩乐,而是为了视察边关,是为了指导边军更加有效的抗击鞑虏的侵略,并且鼓舞边军的士气,十足圣君的作为。

对此,很多人都觉得无法置信,皇上明明就是去年五月刚刚即位,到了正月这才十五岁,哪来的那么高瞻远瞩的眼光,居然什么会去巡视边关,并且还指导防务?

别现今圣上,就算是孝宗皇帝生前,对边关军务那也是一窍欠亨的,若是没有朝中的贤臣良将们辅佐,光靠皇上怎么行呢?

故老相传,本朝开国太祖立国之时,便定下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没有士大夫们的辅佐,单靠皇上,是不成能有什么作为的。

也就是边镇那偏僻处所的人没见识,咱们京城的老少爷们可没那么好糊弄,皇上八成是去玩了这是京城消息最灵通的处所,宫里那点谁还不知道?

现今皇上又爱玩又不爱书,整天只会走马狩猎,再不就是吃喝玩乐,其他事什么都不会,更别提朝中的大事了。

朝野间都,若不是大学士们尽心辅佐,朝臣们也都呕心沥血的规劝,以现今皇上那性子,长大了就是个昏君,不把大明天下搞得乌烟瘴气都不算完。就这位皇上还能去干什么正经事吗?还巡视边关呢,别胡扯了。

虽然暗示不屑的大有人在,可是喜闻乐见的人还是很多,倒不是大伙儿对皇上突然有了信心,或者对士大夫们有什么怨言,孝宗皇帝留下老臣都在,朝中正是众正盈朝之时,谁又能有什么埋怨,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只不过,大伙儿之所以喜闻乐见,也是有原因的,这次传言的体例跟畴前大为不合。

传言中得有板有眼,跟真事儿一样,是皇上到了宣府城,先是明查暗访,寻到了蛛丝马迹,然后被贪官们发现,结果贪官们不甘于伏法认罪,却是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竟然想行谋逆之举。

固然,邪不堪正,所以这些跳梁丑的可耻行为固然是不会得逞的,皇上率领着身边的护卫,和他在宣府结识的侠义之士挫败了仇敌的阴谋。而其中的曲折离奇、惊心动魄之处,那也是扣人心弦的。

原本这也没什么特殊的,上次传皇上被鞑子抓去时,也是的很形象,更有不甘寂寞的朝鲜使臣横插了一杠子,连赎金数目都的跟真的一样。

可这次的事情却大为不合,也不知哪家茶社第一个想到的体例,居然把传言跟评书结合起来了。

畴前茶社里也有人书,好比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之类的话本就经常有人,可自从宣府镇那里的新式评书风传到了京城后,京城里就掀起新式评书的热潮。

京城这样的处所,才干高绝之士不知有几多,所谓新式评书,只不过换了一个评述的体例和套路罢了,哪里难得倒人?很快,除宣府流传过来的段子之外,很多新段子就应运而生了。

不单是三国、隋唐,就连前宋的诸多风流人物,也都被人编了故事评,更有甚者,还有人把上古商周时代的轶事加以整理,然后编成了神话故事,其中各种飞天遁地,灵宝神通更是让人线人一新,神驰目眩,书名曰:《封神演义》

其间种种精彩自不待言,就算是当初掀起新式评书风潮的谢宏都没有想到,在他的影响下,封神演义居然也提前问世了,并且比后世他看见的原著还要精彩很多。

结果正月末的这次传言,很快就被人改编成了新式评书,还起了贴切的名字,叫:时评。就是时事评论的意思。

这回好了,以前些捕风捉影的消息被成是嚼舌根,甚至可能被官府科罪为造谣,听的人还不一定会信。现在好了,不信?可以去茶社里听时评要知道,书先生们把新段子的名字都起好了。

评皇上明察暗访,跟贪官污吏们斗智斗勇的,就叫《圣君微服私访记》,多贴切的名字。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