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也给谢宏造成了不的麻烦,他不怕吴玉那种直来直去找麻烦的人,蓟镇边军势力虽强,可在他的靠山面前完全构不成任何麻烦。
反却是辽镇这种形势让他感觉有些辣手,在九边之中,辽镇边军对朝廷的忠诚恐怕是最低的。将门世家和世袭军户倒还好,可那些外来的异族之后,或者罪民之后,对天子威仪都没多大概念,至少不会和蓟镇的边军一样连抵挡的念头都生不出。
也许这些人不敢明着搞什么大阵仗,可若是动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不惮于玩些阴招,在张给谢宏的资料中,对辽镇扑朔迷离的局势有着详述。
昔时张翼巡抚辽东的时候没少跟这些人斗法,并且最终也没分出胜负。张翼凭借巡抚的权力杀了很多军官,而他派出去做事的官员也被对方杀了很多,他的种种主张朝廷都批准了,可实际上却没几个推行得下去的。
这也是他讨厌武夫的重要原因起巡抚辽镇,哪怕是隔了这么多年再起,他仍然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甚至还劝谏过谢宏两句。
谢宏已经拿定了主意,固然不会因为有困难就退缩,不过,得了张翼的提醒他也不会失落以轻心。
“所以,我筹算一开始就震慑住那个总兵韩辅,只要他不冒头,纵是有点麻烦应该也没关系。”谢宏对江彬解释道:“这次咱们也要借势,借的不是皇上的势头而是蓟镇的势!”江彬点颔首,这点他也明白,如同边军和京营之间,各军镇背后也有互相比较的,蓟镇和辽镇毗邻,但实力却有天壤之别。
受过教化的中原之民会尊崇天子威仪,而化外之民则更喜欢用实力话,用蓟镇来压服辽镇的各个势力,确实是个好体例。
“可那温和若是不来,又该怎么办?”左右已经起了头,江彬想着干脆一次问个明白好了,于是又提出了一项疑虑。
“不来也无妨,左右那个吴玉的脑袋是挂出去了,那韩辅只要不聋不瞎,想必也是看获得。要是韩辅也不来,那咱们只好在这里多呆些日子,等皇上下旨拿人了。”谢宏晒然笑道。
这是阳谋,谁不来就用靠山压谁,都不来就一起压,左右都是迟误时间,不过,后果却是不一样的。
“何况,以我的估计,那个温和应该不会看不明白局势。他若是铁了心的跟着外朝,吴玉来的时候,他就应该会跟着来,既然没来,明他也有着自己的算盘,这样的人就属于可以拉拢的规模。”
对士人,谢宏没怎么拉拢,除自己上门的之外,他只打过王守仁的主意,结果还没成功。倒不是他筹算把对方全都推到坚持面去,只是他没有足够的好处给对方,立场又有根赋性的不合,压根就没法拉拢。
在谢宏入京之前,三大学士权倾朝野,压的正德想多吃点工具都得请示外朝,试问谢宏要用什么条件拉拢这些人?
送钱?地位低的给地位高的送钱,那个叫投靠,不叫拉拢,别三位阁臣了,就算是六部九卿,甚至shì郎级另外官员,都一样不把他放在眼里面。
用强力压服了这些人,然后收服也是个体例,可那些人全都是浸淫官场多年的老官僚,拉拢过来能相信吗?
谢宏有自知之明,凭他的政治素养,玩官场上的手段,那些老狐狸他一个都搞不定,别中枢的这些了,昔时北庄县的一个的师爷,都差点让他翻了船呢,斗政治手段?他还是敬谢不敏的好。
不过对武将则是不合,谢宏大可恩威并施,他手里可以拉拢这些人的牌多得是。
最简单的,他的态好一点,就可以让对方觉得他礼贤下士了,没体例,文贵武贱!他这样的身份地位,对武将是很有杀伤力的。
何况,武将不合于文官,纵是那些将门世家,从教授的也都是军略武艺之类的工具,书识字之后看的也是兵法战策,没几个会研究政治手段的,用不上学来干嘛?
就算是军神戚继光,他也是将门身世,也识字懂礼,结果在战场上战无不堪的他,在朝争中依然一败涂地,到死都不得翻身。
隔行如隔山,政治斗争的技术含量也是很高的,贸然进入陌生的领域,一定是要付出价格的。戚继光这样的牛人都如此,何况其他的武将?
所以,谢宏不敢用分化拉拢的手段对士人,却敢以之对武将,而山海关就是他施展手段的第一个舞台''
' '
第384章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星月暗淡,向阳未升。''
尽管皇上已经有些日子没上朝了,可每个清晨,就在卯时之前,太和殿前面依然站满了人。
没体例,皇上是九五之尊,可以随着性子来,左右现在京城里也没什么人敢管他了,可朝臣们要是不上朝,那一个痛处就铁铁的落在都察院,嗯,是都察下院的手里面了。
这痛处有没有被拿出来用的一天欠好,但只有对方有了这个痛处,这人就别想安生了?除非消消停停的不找事,尤其是不找皇上的麻烦,否则,就等着都察院的弹劾,以及厂卫的审讯吧。
唉,那个瘟神真是流毒无穷,明明人已经不在京城了,可还是搅得大伙儿不得安生,这不,刚从蓟镇传来的消息,那谢宏又搞出来幺蛾子了。
先斩后奏,杀了一个参将倒也罢了,左右jiān佞杀武夫,只能是狗咬狗,可假天子仪仗就过分了吧?
跟边镇的土包子不合,京中的大臣们可没听皇上出京的消息,虽然大伙儿也没注意到三千营什么时候溜出去的,可皇上明明一直就在西苑闹腾呢,又是棒球大赛又是花式滑板的,把好好一个皇城搞得跟马戏团似的,这种事除皇上自己,谁还能做得出来?
假天子仪仗与谋逆无异,很有些人摩拳擦掌了一番,想要借机给谢宏一个好看。皇上要是想息事宁人,咱们就把事情闹大,他要是想强力压下,那大伙儿就强力反弹!
因此,收到蓟镇消息的这一天,太和殿前格外热闹,人数还是那么多,可气氛却是完全不合了。众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脸上都有兴奋之色,交头接耳的议论着,谋划着,眼中也都放射出了亮丽的光芒,嗯,那是向往的希望之光。
固然,这一切想要实现,也得有个前提,那就是皇上得来上朝。
这事儿倒也有人张罗,大学士王藜领了个头,大伙儿都把奏疏递上去了。这些奏疏与以往不合,言辞算不得犀利,也没有畴前那些痛心疾首的意味,却都是改成了抒情模式。
大体的意思就是:皇上您一直没上朝,很久不见,大伙儿都惦记得很,也不知您如今圣体安乐否,个子长高没,有没有变得更英俊了总之,诸如此类,意思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大家想看皇上一眼,而参观的地址,就在中和殿,也就是上朝的处所。
虽这是王藜领的头,不过出主意的却是詹事府的杨廷和,这位杨大人乃是帝师,对皇上的性子了解得很,皇上是个吃软不吃硬的,要是强逼,他肯定要反弹,可若是以各种柔情攻之,那皇上就很可能会顺应众意了。
众人一想也是这么个事理,于是就有了王大学士的领衔上疏。
不过,对这次上疏的效果,大伙儿也都是将信将疑的,没体例,谁让大明朝摊上了这么一位不走寻常路的皇帝呢?谁能猜到他的心思才是怪事儿呢。
“皇上有旨:今日早嘛照常进行,众臣还不速速入殿,恭候圣驾!”往日听到三公公的公鸭嗓,大臣们都是恨不得掩住耳朵,或者掐死三公公。可今天一听到,大伙儿却都像是喝了王母娘娘的仙酿一般,从毛孔里往外透着舒坦劲,连隆冬的北风吹在脸上,都感觉不到寒冷了。
皇上终于上朝了!无数人都是热泪盈眶的感动不已,甚至有几人还紧紧相拥,久久不肯分隔。
不是大伙儿不淡定,实在是皇上让大家等得太久了!自从皇上下诏封侯谢宏,并委任他巡抚辽东以来,上朝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朝臣们却是可以自己在文渊阁议事,没有皇上看着,大伙儿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样的议事模式,压根也显不出朝中大臣的威严!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和皇上一起上朝的一天了,这让人怎么能不jī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