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楼 >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439部分

第439部分(1 / 2)

>    老大德惠mōmō后脑勺,憨憨的笑道:“就算不怕娘受风,不也免得吵醒弟弟吗?”

“是,娘,爹在辽东,我和哥哥也不在您身边,您的身子还须的心在意才是,弟弟也是……”老二的声音有些低沉,而且也没了往日的爽朗劲,显得絮絮叨叨的。

“得利{,们这是……”

老板娘很快察觉到了异常,二儿子的表情显得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大儿子虽然笑得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可神情间也显得有些阴霾。不知怎地,一个念头突然在她心头闪过,来不及细想,便脱口而出:“莫不是要出征了?”

“娘,您怎么知道的?”

“不是的……”

两个儿子的反应截然不同,却同时验证了包大婶心中的猜测,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是去哪儿?是哪里有了叛逆吗?还是和缇骑一样,去剿匪除恶霸?还是去………”那两个字就在嘴边,却显得无比沉重,比起前面那两种情况,后面这种实在太凶险了。

“是去塞上。”老大没有回应弟弟暗示的眼神,这种事瞒得了一天,瞒不了一月,皇上亲征在即,消息马上就会传遍京城,与其听别人的传闻,还不如让母亲从自己这里得到切实的消息。

“宣府的边军被打败了……皇上要御驾亲征,咱们是天子近卫,当然要护卫圣驾,去杀鞑子!”

消息很震撼,远远超过了包大婶能想象出的最坏的范畴,凭着一群少年军士去迎战刚刚击败了同等数目的边军,锐气正盛的鞑虏,怎么看,这行为都像是去送死。以这样的实力对比,即便是胜了,恐怕也只能是惨胜,自家的儿子能不能活下来,只有老天才能知道。

无穷的疲惫一下子涌了上来,好像时光倒流,回到了一个月多前,产后最虚弱的那段日子,要不是二儿子抢上扶住,包大婶差点直接歪倒。兵凶战危,对于战争的恐怖,百姓们比朝堂上的士大夫们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娘,也没大哥的那么凶险了,咱们可是天子近卫,再了,宣府也不是没兵了,还有,鞑虏所在离大同也不远,估计到时候大同的援军也会过来,三方面一汇合,实力就比鞑虏强了。鞑子向来欺软怕硬,不定一害怕就跑了呢,哈哈。”

包得利嗔怪的瞪了大哥一眼,极力安慰着母亲,是肯定要的,但总得迂回一下,直接出来算是怎么回事?想把娘吓死吗?

“嗯,嗯,得利的对,得利的没错。”包家老大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这种事还是得交给老二,自己这嘴舌就是太笨了点。

不过皇上也了,军人只要能拿得动刀就行了,要是轮到军人去进行服工作,那这支军队也差不多完蛋了。

其实,两个儿子的话,包大婶都没听到,准确应该是耳朵听到了,却没反应到脑海里,惊闻噩耗后,她的精神就开始恍惚起来,无数记忆片段在她的脑海中闪烁不停,让她分不出一丝精力去理会身边的事。

从含辛茹苦的拉扯孩子长大,到自家在京城努力求存,开店被衙役敲诈,摆摊被五城兵马司的人驱赶,尽管是在天子脚下,可包家从来就没感受到什么天家恩泽,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艰辛。

总算是自家男人有点脑子,自己用度也节省,这才攒下了些银子,眼看儿子们也成了人,才有了些盼头,这上了阵,要是有个好歹,自己可怎么办?

要知道,这两年的日子可是越过越好了,尤其是今年………………对了,日子是怎么变好了来着?没错,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两年多以前的那个让人提心吊胆的深夜!想到这里,她本来涣散的目光却突然凝聚了起来,腰腿上也有了力气。

“老大,二儿。”

她猛地挣脱了儿子的搀扶,正色道:“们不要挂念我,去了塞上,一定要努力杀敌,保卫皇上!宣府的百姓也是和咱们一样的人,当初是他们派出了子弟,帮助皇上,才有了今天的京城,才有了咱们的好日子,现在是咱们京城人回报的时候了。”

“娘?”这个转变有些突然,包家兄弟都是一怔。

“爹不在,要是他在,也一定会这么的,既然从了军,成了皇上的近卫,那就要尽力杀敌,保卫天子,这才是正理,就算自己的命不在,也要保护好皇上,们知道了吗?”到后面,包大婶竟然有些声色俱厉起来。

“知道了,娘!”本就被正德鼓舞得热血沸腾,这时将母亲的话听在耳中,包家兄弟更加振奋了,两人都是紧紧的握起了双拳,仿佛攥着刀柄长枪,正在和胡虏厮杀一般。

有个深明大义的娘真好''

'  '

第671章 王师出塞旌旗卷,汉歌嘹亮响四方

随着近卫将士们的归省,御驾即将亲征的消息,一下就在京城传开了。

这是一个极具震撼性的消息,引起的轰动自然也不会小了,深秋的京城一下子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忧心忡忡者有之,满怀激愤者有之,兴高采烈者也有之,但表现出来最多的,还是震惊。

自正统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皇帝亲征过,曾经的那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在那之前,倒是有先例,可除了宣宗皇帝遇到蒙古游骑那次之外,即便是成祖北征的时候,也无不是准备充分才开战的。

现在的形势多恶劣啊。宣府兵败,缇骑出京,导致京城并不满十万,最终皇帝只能以成军不过三年,扩充不过一年的近卫少年们为主力迎战,对战的却是至少有十万之众的草原王帐精兵!

只要想想这些事实,这其中的险恶也就不言而喻了,哪怕是对军事完全一无所知的人,也不会不知道形势有多不利。

而且,这次出征的准备也很仓促,从接到边镇的告急,到皇帝做了决断,再到近卫将士回家道别,都是发生在两三个时辰的事情。

而出征的日子,也被皇帝定在了五日之后,别说是御驾亲征了,就算是随便派个将军带几万兵马出京往援,这准备时间也不够充分啊。

没人知道皇上决定亲征的初衷是什么;也很少有人对这次亲征之举表示乐观;军将的家人更是依依不舍,把这一次的分别当成了生离死别。

不过,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皇上是为了救助宣镇那些正惨遭荼毒的边镇军民。也有少数人才认为,这是皇帝好大喜功到了一定程度。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所以才有此荒唐之举,所以,就在当天傍晚,承天门外便再次挤满了静坐的人。

这些人当中有士党。也有皇党。有眉头深锁。忧心满怀的;也有面上忧虑,实则暗中窃喜的;更有无悲无喜,只是为了来邀名的。

是个人就知道,皇帝不能随便出京,亲征更是扯淡。这个时候站出来阻止皇帝,等将来尘埃落定的时候,自己的先见之明,一定会在史书上留下重重的一笔的。

不管是如何想法,在承天门外静坐请愿的人行为并不激烈,没人举标语,也没人喊口号,众人只是静静的坐在这里,表达反对的态度罢了。

被皇帝强压了这么久,大臣们也都知道规矩了。在正德朝,任何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哪怕是意见有些大逆不道,通常也不会因此而被治罪。这规矩和大明律里面那条‘不因言治罪’差不多。只是在细节上有了些变动。

一是范围扩大了,大明律那条虽然没明说,可实际上却是限定了范围的,那就是读书人可以不因言获罪,现在的规矩则是所有大明子民。这代表这士人们又一项特权的消息,他们自然是郁闷非常。

另外则是表达方式上的限制,表达意见是可以的,哪怕说的话不怎么合皇上的心意。也不会挨收拾。可是,谁要是想象从前那样成帮结伙的搞什么言潮。或者在民间煽风点火,那就对不起了。厂卫的电椅就是为这种人设置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