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臣下是个商人,必然也希望宋国继续存活下去。帝国征战无敌,但是商业远不及宋国发达,哪怕是以奸诈闻名的大食商人,在宋国商人手下也讨不到任何便宜。据大食商人讲,宋国的海上贸易非常繁荣,从高丽、日本到大食国,东西南的所有国家都在和宋国交往,即便经历了辽、金和帝国的几十年打击,宋国依旧很繁华。这些都是拜经商所赐,如果没有了这些收入,宋国早就亡了。我听说宋国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泥土加固他们的城池,这种泥土不是天然的,而是烧造出来的,一座城池至少要耗费十几万斤。这些钱光是依靠种地肯定是拿不出来的,由此可见宋国之富庶。”
“保住了宋国,这个洪涛就等于保住了他销售货物的场所。宋国人口众多,不愁没人购买他的货物,而帝国目前虽然兵力鼎盛,却没有成熟的商业体系,就算他想和帝国做生意,也无从做起。所以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必须联合宋国与帝国为敌,从这一点上看,此人眼光非常长远,谋划得不是一时一朝,这也是他最可怕的地方。”耶律楚材一点一点的给窝阔台分析了洪涛帮助宋国的理由,顺便还指出了蒙古帝国的不足之处。
“萨里合是帝国的相才,不知有没有应对之策?”窝阔台这回听明白了,既然搞清楚了敌人的来由,那下一步就该考虑自己的对策了。
“我看此人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宋国打败帝国,他恐怕也不希望宋国再次强盛起来,对他最有利的就是宋国和帝国长久消耗下去,然后他在中间得利。仅凭这么几艘海船和不知名的利器,就能把两个大国拖住,他怎么算都不亏。要想找到他的弱点,我想就得从他的目的出发。他想拖时间,我们就不能给他过多时间。他想渔翁得利,我们就不能把战争拖下去,必须尽快把宋国攻下来,到那时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恐怕都得和帝国做生意了,因为最多的人口在帝国这边。”
“那样的话,我们可以借助他的影响力把宋国的商路重新开通,只要能恢复一部分,就足以弥补连年征战的亏空,用不了几年时间,整个帝国都会繁荣起来。”耶律楚材并是不是军事家,他给窝阔台汗提不出具体的作战计划,却可以从大局上帮助大汗捋清楚思路。
“可是我们该如何快速打败宋国军队呢?有了那些海船的骚扰,宋军越战越强,我总不能让蒙古健儿趟着河水去攻击敌方的城池。”窝阔台可不想听什么大局分析,他更看重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具体越好。
“造船!成立蒙古水师!用敌人最擅长的方式去击败敌人……虽然我们不善水战,但是时间还够,我们可以学,我们可以造更多的大船,从数量上压倒他。据我了解,他的船只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就算比我们精良,那我们用五艘、十艘船来换他一艘,恐怕最终先被拼光的也是他。只要去除掉这个最大的威胁,我想帝国兵将不会惧怕宋国水师,他们的战船并没有什么稀奇,和高丽人的没什么两样。”
耶律楚材最后才说出了他的建议,这可真叫针锋相对了,而且他这个办法确实是最有效的。可惜他不是穿越人士,光凭想象和道听途说,无法直观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假如他能到齐祖的帝国金属集团厂区里看几天,立马就会打消这个念头。这就叫时代差异,不是可以凭借几个人脑瓜子聪明可以拉平的。
“造船……建立水师……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让谁来造船、如何训练水师、需要花费多少钱财?这些问题不知道你能不能给我个答案。”窝阔台听了耶律楚材的建议,背着手从椅子上走下来,来回来去的在屋里踱着步,最终没有答复,而是又提出三个更具体的问题。
“金国工匠和大食人可以帮我们造船;金国水师、大食人、高丽人都可以帮我们训练水师。具体耗费的钱物还得等这些人给出一个具体的计划,臣下才能算的出来。”耶律楚材并没有迟疑,很快就回答了窝阔台的问题。其实他等于又把问题扔还给了大汗,做不做、能不能做都是大汗的决定。
最终的结果还是做了,尽管有一部分蒙古贵族舍不得花这笔钱,也不不相信蒙古人能征服大海,但是窝阔台还是说服了他们,不光要建造大海船、还得大建特建,倾尽全国之力争取在质量上逼近金河帝国、在数量上超过宋国。
三百零二章强大的对手
蒙古帝国之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强盛无比,善于学习只是一个方面,强大的执行能力也是它的优势。这件事儿如果放到南宋朝廷里,你就等着各方势力一起扯皮吧,就算扯出来结果,执行的时候也是阻力重重,不光有拖后腿的,还有下绊子的,反正是不能让你干舒服喽。
可是蒙古帝国在这方面就好得多,大汗的旨意一下,几位蒙古贵族跟着皇兄察合台,带领两万多蒙古嫡系部队秘密进驻金州、登州和婆速府(现丹东一带),把三处地方的居民全部登记造册,不许随意流动,直接变成了军事管制地区。然后由耶律楚材协助察合台统领全局,把需要的人员、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往三地。
为了这个庞大的计划,窝阔台汗特意从西征的占领区招募了大批大食、斡罗斯的工匠,凡是会造船、铸铜、铸铁者皆可免去奴隶身份,被送往这三个地方帮助建设造船厂、铸造大炮。除此之外,大批由北地汉人、金朝降民组成的探子用各种身份潜入了南宋,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干别的工作,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刺探大海船和那种神秘武器的制造详情。
在多方努力之下,原本看起来难以完成的工作居然进展得很顺利。大海船的建造图纸虽然很不完整,但大概思路还是打探清楚了,有几个探子甚至从南宋商人手中搞到了几份关键的造船资料。有了这些数据,再通过各族工匠的努力,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第一艘仿造的鲑鱼级货船就建造出来了。这让蒙古帝国高层有点欣喜若狂,原本不太支持这个计划的贵族也都改变了初衷。
相比起造船,铸造大炮的进度就要慢多了。这种武器不像大海船那样被很多人熟知,即便是宋国高层也不了解铸炮的详情,更没有像振州造船厂那样的铸造厂可以打探,只能凭借一些见过这种武器的士兵口述,再加上一堆从战场捡回来的炮弹逆向分析这种武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对于从来没见过大炮、也没有这方面想法的人来说,纯靠脑子逆向推理可就太难了。一开始的时候有好多种思路同时迸发了出来,比如说大食人提出来的投石机结构、斡罗斯工匠提出来的弩炮结构,但经过试验之后都不太靠谱。除了射程严重不符之外,威力也相差甚远,更没有那种隆隆的响声和阵阵白烟。
最终还是一名金国工匠提出了比较相似的想法,这名工匠以前为寺庙铸造过大钟,亲家还是开烟花爆竹店的。他们俩把大钟与烟花的原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最终弄出了一门又短又粗的火炮雏形,并且试射成功了,把一个石头球打出去百十米远。
有了雏形,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就是提高射程和精准度的问题,于是所有懂铸造的工匠都被集合到他们两个人手下,开始不断的尝试用各种材料铸造大炮。可惜再想提高火炮的性能就不那么容易了,装药装多了炮身会炸膛,装少了又没劲儿,折腾了快一年时间,才用青铜铸造出来一种还算凑合的大炮,也就是洪涛看到的那种臼炮。它可以把直径二十厘米的空心弹发射到五百米开外,换成实心炮弹就只有三百多米射程了,而且不能平射,只能吊射。
虽然性能上显然不如敌人的大炮厉害,但蒙古高层已经没有耐心和时间继续等待。大规模建造海船,再加上不断试验大炮的消耗已经让帝国的财政有点吃紧,如果再无限期的试验下去,别等更厉害的大炮造出来,帝国就没有钱粮撑下去了。于是这种臼炮就成了蒙古水师的新式武器,开始定型量产。
于是更大的灾难就发生了,铸造成品率太低,不足三成。也就是说耗费了几万斤铜料铸造十门大炮,只有三门是能用的,其它全废了。面对这种情况,整个蒙古帝国高层和工匠们都没有任何办法,就算杀头也提高不了半分成功率。可是箭已经上了弦,还拉满了弓,发射不发射这个力气算是已经用出去了。无奈之下,只能投入更多财力,用数量弥补成品率的不足,加班加点的去铸造那些比钱还贵的大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