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歉咭怀铮 ?br />
众人齐声赞扬,魏延连忙谦虚一翻,但杨华暗里观察却发现他其实颇有得色。杨华不禁心中叹道:“这魏延文武都有一套,只是有骄傲的毛病,所以后来才会被武艺低于他的马岱所偷袭击杀。”忽然又想到,眼前三人都是各有其长的高手,如果自己不显露点什么才华,恐怕将来很难慑服他们。
于是杨华转移话锋说道:“文长兄的文韬武略均为人所钦佩,不知对于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魏延沉思许久,反问道:“在这方面,我所获消息有限,一时无法作出评判。不知锦川兄有何独到见解?”
杨华站起身来,眼望远方,刻意制造气氛,然后说道:“大厦将倾,汉室不可复兴矣!”
这一句话,说得大家尽皆耸容。杨华却不等大家提问,接着说道:“然而天下之事并非不可为,反而是大有可为!你们看:曹操握有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众望所归,他占了天时;孙权握有江东江南之地,物产丰富,兵精粮足,他占了地利;新野刘备,虽然地域狭窄,其心则大,善于纵横捭合,贯于哗众取宠,集笼络人心之大成,从而手下能人辈出,一旦时机成熟,可以释放极大的能量!他占了人和。这三人,可以称得上是当世之枭雄,他们无一不想重新一统天下!至于其它势力,则是束手待毙的木偶而已!”
杨华刚一说完,马谡就急不可待地问道:“照你这样说来,天时、地利、人和全被别人占了,我们还折腾什么呀?除了去投靠他们,岂非毫无出路?”
“非也非也!”杨华笑道,“若在以前,或许是这样。但现在可就不同了,因为有了我……我们几个!请注意我只称曹、孙、刘三人为枭雄,并不是英雄!英雄者,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兴利除弊,以民为本!因其无私,故而无畏!无私无畏,则天下归心,所向无敌!”
“说得好!一语道破曹、孙、刘三者的弊端。”马良由衷赞叹道,“我十分向往你说的那种英雄!”
杨华谦虚道:“其实我自己也很难做到,只是尽量向英雄靠拢罢了。”
马谡、魏延齐声道:“我们也愿意向这样的英雄靠拢!”
但马谡又接着说道:“不过,杨兄你刚才所说都是空泛之辞,当不得饭吃!如果我们要在三大势力之外另立山头而不被消灭,具体应该怎样做?”
杨华继续说道:“曹、孙、刘的势力虽大,就好比是国有企业;我方势力虽微,就好比是私营公司;什么?国营私营的概念不懂?啊,对不起,这么说吧,常言道‘树大有枯枝’,而‘船小好掉头’。我们采用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战略,穿插于各大势力之间,利用矛盾,支持一派,打击一派,对这些庞然大物进行逐步渗透,分化瓦解。同时,在争取到时间之后,我们自己实行一种比各大势力更为优越的政治和军制,制定天机不测之谋,造就机关器械之利,不断发展壮大。时间一长,这些庞然大物就会被我们一口一口地吃掉,到那时,主客易势,太阿倒持,何愁天下不得?可以说,在天时、地利、人和之外,我们zhan有‘智慧机巧’!”
马良动容道:“杨兄弟分析天下,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有着走投无路之中豁然开朗的感觉!”杨华笑道:“更形象地说,应该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么?”
马良叹服道:“好诗句!杨兄弟的文采令人望尘莫及!不过,能否进一步说明一下,若要在这乱纷纷的天下立足,当首先以何处为根据地呢?”
魏延也道:“是啊,总不成一直在这里当山大王吧?”
杨华道:“不错!绝不会永远在这里当山大王。但华容道这个地方也不可小看。那匪首不是曾说这附近还有什么‘九寨二十七洞’么?我们可以一一征服他们,然后把那些兵力招降过来。据我卜算,曹、孙、刘三家将会有一场大战,而最后败北的将是曹操。他最后会带着几百名残兵败将经过这里。这时我们可以在此设伏,把他一勺子烩了,伺机夺下他的一些领土。那不是大快人心的事么?”
马谡惊奇道:“看你说得这么肯定,是真的么?”
杨华神秘地说道:“天机不可泄露啊!不过,如果连这点都测算不出来,又怎能么能说zhan有‘智慧机巧’呢?”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当然,山大王对周围没有号召影响力,我们也要有一个城市以便休养生息。我看可以选择这里——上庸。”
马良顿悟道:“有道理!”
杨华见魏延马谡还在思索,就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早期立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而上庸目前正是一个很好的‘夹缝’!你们看,眼下曹操、刘备、刘表、张鲁、刘璋各大势力都不去光顾它,因为它的战略地位不重要。这就给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同时将来形势一变,我们强大之后,它的战略地位又会相当突出。你们看,向西可以夺取汉中,向东可以进攻襄阳,左右进退自如,真是一块好地方啊!”
“好!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魏延高声叫道,“各位,常言道‘蛇无头不行’。如今,杨华兄弟把天下形势分析得如此透彻,又把今后道路阐述得如此明白,我们不尊他为主公,更待何时?”
于是,马良、马谡、魏延一齐跪倒:“主公在上,受属下一拜!”
杨华连忙起身搀扶:“不敢当不敢当!我们不是都想做英雄么?不如结义为兄弟吧!”
马良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兄弟须要结义,主公也必须认定!”
于是,大家起香案,共同宣誓道:“今有杨华、马良、马谡、魏延等,共起大事,以天下为己任,救黎民于倒悬,在此结义为异姓兄弟,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可鉴!”
正所谓:华容一夜谈,指点定江山。义气传天下,国威震宇寰。
第三章 赤壁奇遇
杨华和马良、马谡、魏延结拜之后,便互相交换庚贴。其实扬华本来没什么庚贴可言,真要有,也是惊世骇俗了,却只得胡乱编造了一个。这样,马良排为大哥,魏延排行第二,杨华第三,马谡第四。
安顿之后,他们开始逐步并吞九寨二十七洞的余寇。由于有降兵带路,以魏延的武功,马良的计谋,马谡的口才,没费多少力气便把这些走投无路的黄巾余孽一一降服,从中获得大约五千人马。
杨华为了对这些人方便指挥,比照现代经险对军制进行了革新。
古时候军制为“二五制”,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接下来就是五十人队、百人队、五百人队、千人队、五千人队(师)、万人队(军)等等。虽然方便统计人数,其实在实战中过于死板,不好领导。
杨华把它改为“三三制”:十人为一班,三十人为一个排,百人为一个连(三个排加一个直属的机动班),三百人为一个营,千人为一个团(三个营加一个直属连),三千人为一个师,万人为一个军(三个师加一个直属团)。
三三制更适应于实战,既方便实施弓、步、骑协同,又方便进行左、中、右分兵,而且对于化分主力与偏师、主战与预备、锥形阵列(一前两后)、雁形阵列(两前一后)等排列组合均有好处。
马良等人好奇地看着杨华对部队的改组。当杨华详细说明了三三制的意义和特点之后才恍然大悟。
杨华把现有的人员根据体力和特长编为一个整编师、一个守备团和一个骑兵团。然后集思广益,请魏延等人根据三三制的特点定出新的练兵计划。练兵活动进行得热火朝天,一盘散沙的匪寇部队逐渐变成进退有序的正规之师。
马良、马谡、魏延和杨华在练兵过程中互相学习到不少新知识。同时,杨华与魏延切磋武艺,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不仅仅只限于当初的“大陆货”,而是逐渐完善,成为一些独特的套路。
这一日,杨华在山寨呆腻了,忽然动了游兴,说道:“华容道已被我见识过了,却还不知道赤壁的地形地貌如何,想去看看。那里将是曹操与孙刘决斗的战场。”
其他兄弟们对于杨华的这种“突发奇想”早已是见怪不怪了,于是决定由马良留守山寨,魏延马谡带着百名士兵化装成过往行商前往赤壁。
众人边走边看,终于到达所谓的“赤壁”。原来这里竟是一个渡口,因江边崖壁上有一大片呈现铁红色而得名。此刻周郎尚未放火,而崖壁已是出现赤红,可见并非是被火烧红的。周郎选择这里进行火攻或许只是一种巧合,也可能是这里名叫“赤壁”,实行火攻可以图个吉利,如同什么“卧龙岗”、“落凤坡”一样,因此才把这里选作战场吧!不过这里江水浩荡,崖壁峭立,作为战场的确气势雄伟。
想起这里即将来临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杨华热血沸腾,不禁仰天长啸,然后高声吟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liu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