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太已两鬓斑白,由着清心寡欲得以长寿至此,她和我母亲也算是半个知心朋友,母亲心中郁结之时,偶尔也会来这里找她聊一聊。我和住持师太很自然地就聊到了我的母亲。原来我小时候还有许多趣事,一聊起来就没完没了,我都这把年纪了,一说起自己的童年,仿佛是在看别人家女孩子的故事一般。
后来,我们又聊到当今时事。太子与我的争斗已逐渐形成掎角之势,二方互相牵制,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真是苦不堪言。
入夜后,住持师太领我走到寺中大院,夜观星象,此时天象正出现了异常。据她所指,天现彗星,意为除旧布新;帝星晦暗,而旁边的紫星闪烁,欲夺其异彩,意味着当今皇太子会很快替代天子之位,不适合久居东宫。
听了这话,我不禁心生一计,要想除去李隆基,这就是最好的借口。
我也不等众随行侍卫们准备,自己就连夜动身进宫,觐见皇兄李旦。
我把今夜天象细细描述给皇兄听,又将那位住持师太的原话更加绘声绘色地添油加醋一番,希望皇兄能明白我的意思。我逼着皇兄快做决定:“根据天象,皇太子李隆基正与皇兄您相克,实属大凶,乃不详之兆,还请皇兄早早下诏,改立他人为太子,如若不然,李隆基必定对您的帝业造成威胁啊!届时天灾降临,皇兄您将后悔莫及啊!”
他很苦闷地沉思着我的话,但不作答复,急的我如热锅上的蚂蚁。
我知道旦哥哥心里有自己的想法,虽然顾念兄妹情谊,可李隆基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这么久以来,他一直都是借儿子与妹妹相互制约来巩固帝位的,若要他废掉太子,转交所有重权给妹妹,还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
为了让他早做定夺,我又连夜出宫,逐个接见了朝堂中位高权重的丞相们,细细将天象异常之态说与他们听,推动他们在明日早朝之时联名启奏,废掉太子,另立新皇储,他们也很配合我的照做。
第二日,大臣们果然在朝上闹得不可开交。
“请皇上三思。”
“请皇上早下定夺。”
“请皇上废去太子李隆基。”
“请皇上遵循祖制,另立嫡长子为太子。”
“……”
“……”
一时谏言之音不绝于耳,搅得皇上头疼脑大。前夜本就受到我这个妹妹的鼓吹,他已经烦恼地一夜没合眼,这会儿大臣们也个个都联名上奏,他怎能吃得消?
他想起三哥哥李显在位时的一幕:当时,旦哥哥也是见天象异常,屡有变化,就去觐见皇帝显哥哥,力劝他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可是显哥哥充耳不闻,认为他胡言乱语,完全不理会什么天象,弄得他一度忧惧难安了许久。现在这一幕出现在自己身上,他才深有体会当时三哥的心情。
“众卿莫要再吵闹了,且听朕一言……”
皇兄把当日之景细细讲述给百官们听,讲完后,百官们依旧是完全不知道皇兄他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仍像先前那般一直谏言,求皇兄另立太子。
皇兄摇摇头,叹了口气,道:“哎!岂可在彼能谏,在己却不能呢!”
最后,他做了一个另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卷一【盛唐篇】 第二十三章 睿宗退隐 自封上皇
“传朕旨意,今大唐已复,天下已定,皇室基业稳固,而朕年事已高,力所不及,故决意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封上皇,移居偏殿,每五日一次于太极殿接受百官朝拜。责令新皇隆基于五日后登基,不得有误。新皇为朝于武德殿,登基之日大赦天下,钦此——”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百官还欲再谏,个个跪拜叩首,前言后语乱作一团,旦哥哥却不理会他们,甩甩衣袖大喝:“退朝!”便留下众人面面相觑,自己扬长而去。
旦哥哥退位的态度如此之坚决,全都怪我自作聪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不是我借着天象异常逼迫他,他定不会如此决绝,我本希望他能废掉李隆基的,想不到他居然就势将其扶正,自己躲到偏殿去落了个清净!
这道圣旨一下,不仅我和百官们诧异,就连皇太子自己也是摸不着头脑。
那日一接到旨意,他便急匆匆跑去见自己的父皇,欲问个究竟。
旦哥哥也不隐瞒,满脸是倦容,道:“朕即位之前,韦氏一族祸乱朝纲,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何必一定要等到朕躺进灵柩,再出来即位呢!”
“父皇还年轻,怎么能说这种话,儿臣绝无二心,誓死效忠父皇,请父皇收回成命吧。”
“你放心,朕这也是万全之策,今日起,朝中凡三品以上官员,仍旧由朕定夺,朕会好好做这个太上皇,好好监督你的,你也不可自鸣得意,以为朕会放任你。”
李隆基这时已是泪流满面,“父皇教训的是,儿臣一定会谨遵父皇教诲,做个勤政爱民的贤君。”
“好了,朕乏了,退下吧。”
“是。儿臣告退。父皇好好休息。”
“嗯。”
五日后,我皇兄正式下达传位制书,李隆基果然照旨意登基,尊睿宗李旦为太上皇,自己则是玄宗皇帝。
此时我也不甘示弱,率众朝臣继续前往太极殿进谏,提出皇上虽然传位,但仍应当“自总大政”。我知道已经改变不了李隆基当皇帝的事实,可我也不能让他做得踏实,无论如何,也得钳制住他的势力,至少让他做个傀儡皇帝。
如今太子即位了,我皇兄等于是抛弃了我这个妹妹,选择自己的儿子,所以无论我和百官再怎么谏言,他都置之不理。
延和元年。八月。
太上皇李旦终究还是举行了正式的传位大典,这实则是在昭告天下百姓:李隆基才是当今真正的天子,而我太平公主永远不可能成为女皇!
不过,旦哥哥的这次传位给我侄儿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旦哥哥并不是懦弱的皇帝,更不是没有政治才能和政治影响力的傀儡,他曾经辉煌过,努力过,他竭力抗争着,他也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他也为唐朝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亲自参与了唐隆政变,也建立起以相王府为基础的庞大的相王集团,尽管是我和他儿子联手除去韦氏一族,拥立他即位,但是支持现在新皇帝李隆基的,依然是他的相王集团。
可以说新皇李隆基根本没有自己大的亲信集团,没有作为一个皇族掌权人所必须具备的坚实后盾,当时朝中支持太子一党的多数是李旦哥哥旧臣,但凡需要支持李隆基出新政或是平叛乱时,这些旧臣首先会去请示我皇兄,得到应允后,才会任凭李隆基调遣。
而我却不同,属于我的势力一直都是我亲手细心培植起来的,所有人都只听命于我,绝无二主。如此一来,天下人只知有我太平公主,哪里还知道什么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