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发生交通意外,我接到了一位焦急的母亲的电话,“喂,我正在寻找我的双胞胎儿子,他们看上去,是的,很像,他们曾经向我提起喜欢待在您的店里。”
“是的,他们正在这里呢,他们要去和他们的妹妹会合,夫人,我能替您捎句话吗?”
今天,我的孩子们在外面世界遭遇困境时,也会有人给予他们无私的援助,许多好心人我从未谋面,有些人也只是偶尔听孩子说起,也许还有更多的好心人我从没有听说过。
当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融入复杂的社会,在人生旅途中,他们时刻会与成年人产生联系,发展关系,在孩子们与成年人短暂的交往中,那些成年人,就会变成………“卖面圈的小姐”。
有一次,我的女儿乘车回家,到达终点站时,天色已晚,直到我亲自接到了女儿,巴士司机才掉转车身开走。
“她总是这样,妈妈,她说这个车站到了晚上很偏僻,如果她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她会很不放心。她说您正在赶来的途中呢。”
还有一次,一位好心的警察因为同情一个在暴风雨天徒步回家的男孩子,开车将他送到了家门口。那个男孩是我儿子。当时我还在公司上班。
第二天,家中的电话铃响起,好奇的邻居问我:“昨晚,停在您家门口的是一辆警车吗?”
“不,那不是警车,是‘卖面圈的小姐’。”▲
《环球时报》(2004年08月16日第二十二版)
希腊智慧
盛森编译
人格与美德
发脾气是值得赞扬的,如果你是:在适当的场合,向正确的对象,在合适的时刻,使用恰当的方式,因为公正的理由而发火的。
………亚里士多德
我们不会因他的誓言有多么诚恳而相信一个人,我们会因为一个人的诚恳而相信他的誓言。
………埃斯库罗斯
“恶”很容易到达,去那里的道路平坦,离我们又近。但天神在我们和“善”之间布满了艰辛和劳苦,到那里去的路途陡峭而漫长。
………赫西奥德
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善良的行为不会白费。
………伊索
如果世人都互相帮助,我们就不需要“运气”这个东西了。
………门安德
《环球时报》(2005年02月21日第二十二版)
第9节:我从来没有见过他
陌生的守护
郭言编译
护士领着一位疲惫而又急切的士兵来到病床边。“你的儿子来看你了,”她对老人说。护士说了好几遍,老人的眼睛才睁开。因为心脏病注射了很多药,他双眼模糊地看到一位年轻的海军士兵站在氧气瓶旁边。他伸出了一只手。
士兵马上握住了老人干枯瘦弱的手,用无声的语言传达着安慰。护士给他搬来了一把椅子让他坐在床边。他就这样握着老人的手,整夜陪伴在光线暗淡的病房里,给老人鼓励和安慰。
护士不时提醒他休息一会,但他每次都拒绝了。护士进病房的时候,她知道士兵一定注意到了自己,但是她给病人换氧气瓶、夜班人员互致问候、其他病人的呻吟,这些吵闹的声音好像对士兵没有什么影响。老人躺在床上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握着儿子的手。
到黎明的时候,老人去世了。士兵放下老人的手,走出去通知护士。当护士来处理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等待。最后,护士把一切做完后,开始安慰他,但是他打断了护士的话。
“这个老人是谁?”他问。护士吃了一惊,说“他是你的父亲”。“不,他不是,”士兵回答,“我从来没有见过他。”
“那么,为什么在你刚见到他的时候不说呢?”
“叫我来守候老人的时候,我知道一定误会了,但我更知道他需要他的儿子,而他却不在。他已经病得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但希望他在身边守候,所以我就决定留下来。”
如果有人也需要你陪伴的时候,请你也留下来。这不会让你后悔。▲
《环球时报》(2004年11月08日第二十二版)
借鞋
王流丽编译
那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街上每个来去匆匆的行人似乎都在寻找阴凉的歇脚地,所以街角的那间冰激凌店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
下午3点左右,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手中攥着硬币走进店中,她只想买一份最便宜的甜筒。可是还没来得及走近柜台就被侍者拦住了,侍者示意她看一看门上挂着的告示牌。珍妮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感到店里那些衣冠楚楚的顾客目光集中在自己缀着补丁的衣服上。于是她转过身,想赶快走出去。但是她并没有发现,店里有位高个子先生悄悄起身,跟在她的后面走出店门。
高个子先生看到,珍妮凝视着的那块牌子上写着:“赤足免进”。他看见这个贫穷的小姑娘眼睛里噙满泪水。他叫住正要离开的珍妮,她吃惊地看着高个子先生脱下脚上那双12号(相当于中国的46号)大的皮鞋放到她面前。“哦,孩子,”他轻松地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它们,它们的确又大又笨。可是,它们却能带你去吃美味的冰激凌。”他弯下腰帮珍妮穿上大皮鞋:“快去买冰激凌吧,好让我的脚凉快凉快。我就坐在这里等你。你走路一定要小心。”
珍妮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她红扑扑的笑脸是骄阳下灿烂而甜美的花朵。她穿着那双特大号的皮鞋,摇摇晃晃地、一步一步走向冰激凌柜台。店堂里突然安静下来。
一辈子,珍妮都会记得那位始终不愿告诉她名字的叔叔。记得他高大的个子,宽大的鞋子,博大的心。▲
《环球时报》(2004年10月18日第二十八版)
拥抱心灵
'美'琼·唐纳森胡向春编译
去年,我参加辅导儿童读写的志愿活动时,认识了四年级的小学生迈克。他“骨瘦如柴”,才10岁就总喜欢模仿“硬汉”的形象,让我感觉他身上总有一股怒气。
迈克不愿读书,总是板着脸把书“砰”地扔到桌上。他不但写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而且字迹潦草难辨。有时还会冷不丁地冒出些脏话来。我想尽办法鼓励他,总是在他取得一点进步时表扬他,或是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对他的赞赏。
一次,迈克写了一篇小故事,紧接着又顺利通过了测验。这样,他就获得了从礼品柜里挑选一样礼物的机会。迈克挑选完礼物回到座位时,我表扬他学习刻苦,为这份礼物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对他说:“迈克,你非常努力,做得很好,我真的想拥抱你!”
第10节:丈夫送来的礼物
迈克默不作声地摆弄着手中的玩具,然而就在同学们快要回到教室的一刹那,他忽然伸出手臂紧紧地抱了我一下,又很快地跑开了。不管怎样,我拥抱了迈克,这是我早已有的念头。
在我们相处剩下的几个月里,迈克成了班上的模范生。他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功课对他来说轻而易举,每次课后他总要和我拥抱一下。渐渐地,我发现他眼神里的怒气消退了。
志愿活动结束时,我送了一件礼物给迈克。
“我会想你的。”我说。这是真心话,其他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像迈克这样让我留恋,虽然他长得瘦骨嶙峋,而且总穿着肮脏的牛仔裤和一件黑色的T恤。
“我也会想你的。和你在一起我真的很快乐。”迈克回答我。最后我们俩又相互拥抱,这是最后一次拥抱。然后他走回教室,冲我挥了挥手。五年级以上的学生就不再有这样的读写辅导,所以我不知道是否还能再看见他了。
我明白我们在一起的短暂时光不会解决他的所有问题,但是他的每一点进步和他目光中的希望让我懂得,我对迈克的拥抱改变了他幼小的心灵,改变了他的世界。▲
《环球时报》(2004年04月05日第十三版)
暖
'美'朱易丝·安瑞森王流丽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