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这话的时候,吴可的目光却是放在过来‘探望’的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身上,个中意思不言自明。
翁同书恨不得狠狠给自己一记耳光,真是犯贱好好的怎么跑来跟眼前这位套近乎,现在好了被人家给盯上了。
他才不愿意参合到两位军方大佬的暗斗中去,支持哪一方都不是好事。
可惜形势比人强,他想坐稳安徽巡抚的位置,要是没有安徽清军的支持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上任之前他已经做过简单调查,安徽清军在淮北经营三年时间,虽说还不到铁桶一般的状况,但安徽清军的触角已经深入淮北地区方方面面,与各地实力派人物的关系那可不是一般的好。
无奈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接收到吴可的信号。
心中对于曾国藩不无埋怨,你说你在两江地盘上打仗,怎么能这么不给两江老大面子,这不是自找苦吃么?
要说翁同书与曾国藩在京城之时,还有那么点交情。老曾是出了名的经学大家,他翁某人在经学上的成就也不容小麴,在京城时他们就经常聚在一起辩经论道,倒还真有那么点交情。
可现在身处地方啊,地方上能与京城相比么?
而且就他上任安徽巡抚这些日子的观察,淮北地区实乃膏腴之地也,其富裕繁华程度实在让他有些不敢相信。
淮北可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啊,当初他运作的可是江苏和江西两省巡抚啊,最后却搞到了安徽巡抚,当时还好一阵心灰意冷。
可是来到淮北赴任之后,他才明白自己捡了多么大一便宜。
百姓安居乐业,商贾往来不绝,这哪是贫瘠之地,分明繁华盛闹之处啊。
他对前任张亮基的能力真是景仰不已,如此能耐到现在才位列天下九督之一,实在是太过屈才。
可等他真正深入了解才明白,张亮基固然民政能力不俗,了要是没有吴可跟安徽清军的全力支持,淮北还不知道是个什么乱像。
别的不说,能在长毛老巢附近守住地盘,而且还能大体保证地盘内的稳定局势,单这一点就让他十分震惊了。
至于之后效果明显的计划经济手段,要是没有安徽清军的大力支持,还有对治下地盘的全面掌控能力,那也是不敢想象之事。
尽管之前淮北的大户已被长毛梳理一遍,但新近崛起的豪强也不是开玩笑的,张亮基能够让下面的土皇帝们老实听话,这能耐可不是一般的大。
等到他翻阅巡抚衙门以前封存的公文资料,得知淮北实行的大部分经济和治理计划都是出自吴可之手时,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原本以为吴可只是一个粗鲁的武夫而已,能够在小小年纪得登两江总督高位,靠的完全就是战功和手头实力。
现在他才明白,这小子不仅战功赫赫实乃大清名将,而且治理民政的手段也不一般,眼下繁华喧闹的淮北地区就是一个最好例证。
只是这家伙实在太会藏拙,几乎将所有民政事务上的功劳全部推给了前任张亮基,自己却是半点治政方面的风声都没传出。
面对这样善于隐忍的狠角色,要说翁同书心中没点忌惮那不可能。
同时心中也很是钦佩吴可的做法,能够眼睁睁放弃到手的功劳和名望,一般人铁定难以做到。不过也正是如此,吴可才没有受到朝廷忌惮一路扶摇直上吧?
不像湘军主帅曾国藩,明明身处行伍却挂着个文官头衔。这还不算什么,可他手下大将一个个也都是职位不低的文官头衔,这就有问题了。
丫的这不摆明了说湘军高层几乎全是一帮文武双全的家伙么?
再加上手下一帮能征惯战的骄兵悍将,真要趁势而起文武班子都是现成的,比起长毛的破坏力可要大得多,朝廷不忌惮防备那真就见鬼了。
眼下曾国藩无礼在先,此时他又是两江官员,如何选择自然不用多说。
……
手里有了曾国藩无礼的回信,吴可也彻底放下一桩心事,以后不管湘军是死是活他都不用理会,谁叫人家主帅不领情呢?
本来他想在安徽过年的,等过了年再去两江总督府临时驻地赴任不迟。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他才刚刚将淮北地区乡勇队各大营巡视一遍,跟手下商量发现的错漏和不足,以及整改整改意见争取让乡勇队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可是两江总督临时衙门所在,和江南大营主帅和春几天一封告急信件搞得他烦不胜烦。
无那之下见淮北地区无论民政军务一切安好,有他没他都能正常运转,所以也就打定主意趁腊月时分赶去两江总督临时衙门所在赴任。
他是个标准的行动派,既然做出了决定便会立刻执行。
先跟手下核心小弟们通了通气,确定好随行兵将人员,原提督督标亲兵自然要跟随前往,再从淮北各大军营抽调三千精锐填充总督卫队不足之数,而后带上心腹幕僚便是全部随行人员。
之后几天得到消息淮北各大军营主将纷纷赶来庐州送行,整体大宴小宴不断基本全泡在酒池肉林当中。等到和安徽文武好好吃了一顿送别宴后,时间已到了腊月初,他再不迟疑率领早已准备好的总督卫兵直接开拔。
等新任两江总督和五千总督卫队,以及一干随行幕僚赶到两江总督衙门临时驻地常州之时,距离过年也就只有十数天。
一路上倒没碰到什么麻烦事儿,沿途光复更是殷勤招待,极力奉承想在新任两江总督面前露一露脸留个好印象,吴可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只要不做得太过分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为了了解两江总督辖下最核心之地江苏之情,他还特地绕道苏北宿迁,而后走淮安,盐城,泰州再到目的地常州,整整围着太平军老巢金陵绕了一大圈子。
沿途所见倒还算不错,起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达到这世道的标准线以上,当然问题也是不小这些都需他以后慢慢解决。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到常州临时总督衙门上任,交接还没弄完情况都没摸清咯,麻烦就找上门来……
第409章往昔峥嵘
“什么。你等麾下已有三月未领军饷?”
吴可高坐两江总督临时衙门正堂之上,满脸不可思议望着下面几列文官武将,一时都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狗日的何桂清,给老子留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
“怎么之前没人跟本督说过此事?”
对着手下一干还不甚熟悉的文武官员,吴可不客气质问道:“要是早知如此,与前任何大人交接之时,本督也不会轻易承下这个莫名其妙的担子!”
这话就说得很不客气了,不过这也是他心中真实想法。
尼玛的这不坑人么,他要是没记错的话,何桂清与他交接完之后,可是带着十来辆马车财物离开的吧?
堂下一干文武官员顿时沉默不语,引得吴可心头火气上涌差点拍桌子骂娘。
尼玛的你们这帮混蛋什么意思,以为老子年轻好欺负吧?
做梦,以后有得你们的苦头好吃!
正如他所料那般,堂下一干文武官员,还真的打着拿捏他这个新任总督的主意。这也是没办法,如果有可能的话谁都不愿轻易得罪顶头上司,搞不好以后有穿不完的小鞋。
可问题是之前何桂清搞得太过,大肆搜括苏、浙钱粮供给清军江南大营,搞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可人家资历摆在那呢哪容他们这些做下属的置喙?
吴可就不同了,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初来乍到总要给他们这些老人面子吧?
再说了他确实年纪太轻,比堂下所有文武官员都要小上不少,不遭人暗暗嫉妒那是不可能的。
再说了,其它人不清楚,他们这些邻省之人还不清楚么,淮北那地儿可是富得流油,吴可此次赴任哪没带点家底来,正好解了此次燃眉之急。
此时年关已近,手下近十万清军还欠着三月饷银,这要是还不快点解决麻烦,说不定会引起军中哗变。无论是堂上这位新任两江总督,还是他们这些做属下的都吃不了兜着走。
吴可显然也明白这点,虽然知道堂下这帮家伙不安好心,但他也不想自己刚上任便出什么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