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幸好他没有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不然的话只怕现在还纠缠在一堆麻烦当中无法脱身。左宗棠在浙江也搜刮了一批人才,手下也有上万竟如楚军,但比起吴可手下乡勇队的底蕴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想要弹压两省之地,区区上万精锐楚军还是稀薄了点。
张亮基的情况最为糟糕,云贵总督虽说是天下九督之一,但日子却是公认的不好过。
辖区两省地形复杂就不必多说,关键是少数民族众多管理十分不便。
呀上任时贵州苗民正闹腾着叛乱呢,张亮基上任后头一件麻烦事儿就是如何解决境内的叛乱问题。
他手下可没有嫡系武装力量,就一支三千人规模的总督卫队,还是在安徽之时吴可帮他训练的捏。为了应付境内严峻的武装冲突,他还特地向左宗棠和吴可借了五千精锐将士帮忙压镇。
贵州那地儿七山二水一分田,现在又不是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后世,什么都得依靠人力可想环境恶劣到了什么程度。福建百姓好歹还能出海求存,贵州百姓却是没有这样优良的地理条件,只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苦苦挣扎求生。
云南的情况也很糟糕,作为大清的产铜基地之一,这里大大小小的铜矿坑洞遍布,朝廷对于当地百姓的压榨也是非常凶狠,时常闹出民变之类的严重事件,动不动就有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揭杆而起。
加上接壤的缅甸国也不是啥善茬,经常在边境闹出一些动静和乱子来,可以说云贵总督的位置真不好做。
所幸张亮基以前就在云贵干过,对这样的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同时还有一些当初的同僚朋友帮助,加上他带来的一票幕僚也算给力,上任以来虽然事务庞杂但也顺利的上手。
总之,三位初上任的总督大人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模式,很多政务都已经开始逐渐展开,正好趁跑路皇帝咸丰挂掉松闲之际联络联络感情。
这么说似乎有些不厚道,但这是三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跑路皇帝咸丰的存在感实在太差。像以张亮基为首的西南联盟三大总督这样的实干派,对于这位性子绵软能力有差劲得很的跑路皇帝,实在说不上有多少好感和尊敬。只是人家毕竟是大清朝皇帝,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个姿态避免麻烦,也就仅此而已。
也就在吴可,张亮基和左宗棠三人以书信方式联络,互相交流各自近况,所遭遇的麻烦和有趣事情之时,咸丰帝挂掉半个月时间后,吴可终于接到来自京城的信件,同时也知道了跑路皇帝咸丰挂掉前后的情况。
看完之后他真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这情况有趣得真是没法说了……
第570章密议
跑路皇帝咸丰是怎么挂掉的?
这位注定在史书上留下斑斑劣迹的皇帝陛下,却是壮羊药磕多了,身体底子本就不好直接挂在女人肚皮上了。
面对这么一个死法奇葩,几乎威信扫地的皇帝陛下,挂了就挂了吴可真没什么好说的。
后续的朝堂变动,才是吴可跟张亮基还有左宗棠最关心的。
这不,给跑路皇帝咸丰守了个把月的灵,咸丰死因也从京师传来,张亮基和左宗棠便坐不住了,他们自己不能随意出了辖区,便直接派出各自身边的心腹幕僚赶到广州,想要和吴可商量个对策出来。
隐隐的,吴可已成三人联盟中的核心,尽管张亮基的年纪最大,同时也是吴可和左宗棠的长辈级人物,但在一切以实力说话的官场,吴可的实力却是最为雄厚,无论军力还是财力都是如此。
“张督台和左督台怎么说?”
看着眼前两位风度翩翩,气质儒雅的中年文士,吴可脸上露出和煦微笑,轻声慢语开口问道。
八月的广州好似火炉,三伏天热浪滚滚好似置身温泉,就算总督衙门后院正厅墙角放有冰盆,可说几句话的功夫已是大汗淋漓好不难受。
吴可一身单薄夏衫端坐在正厅上首,要不是顾忌形象早就坦胸露乳好好松快松快了,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炎热夏天真是要命啊。
因着所谈事情十分机密,身边也没个侍侯打扇的下人,这对于早习惯了享受的他而言实在是一种难言的折磨,手上的大蒲扇无力的垂在一边根本就没起到多少散热作用,一杯接着一杯冰镇的酸梅汤下肚这才勉强好受了点。
两位特使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尤其这两位还得保持文人雅士的风度仪容,身上单薄的衣裳早已被热汗湿透,粘在身上那叫一个难受啊。
听了吴可的问话,两中年文士悄悄对视一眼,由张亮基派来的那位起身拱手,沉声说道:“回督台的话,我家大人的意思是,朝堂眼下不能乱!”
吴可轻轻点头,目光望向左宗棠派来的那位中年文士,见他也跟着点头附和,这才彻底放松下来。
“我也是这个意思,朝堂眼下确实不能乱,这对我们三家没有任何好处!”
他轻轻点头,冲着两位特使郑重表态。
就算他前世历史知识再挫,结合此时的朝堂局势,他也摸清楚了一些事情。
跑路皇帝咸丰就算死了,也是贻害无穷。
尼玛的也不知道他是害怕列强联军再杀过来,还是在承德行宫流连女色乐不思蜀,总之这位已挂皇帝在列强联军都撤兵了的情况死活不肯或京城。
好吧,反正京城没在列强联军的凶猛攻势下陷落,跑路皇帝咸丰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还在,他一直滞留承德行宫虽然很不恰当,但朝臣们也没啥好说的,朝廷也不会因为这位迟迟不归而出什么乱子。
可是这位快要挂掉了还不肯消停,一边将皇位传给唯一的儿子同治,一边又指派了八位随驾顾命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
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
这些都没什么,反正咸丰帝就一个才刚刚六岁的儿子,也不存在什么夺嫡的问题,自然顺理成章的上位。
顾命八大臣更是没啥问题,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眼下还是个刚满六岁的小屁孩呢,不在身边安置几位得力大臣辅佐怎么成?
就连圣祖康熙当年也有个顾命四大臣帮扶,当然最后这四位都没啥好下场就是,但小皇帝继位这样的程序不可避免。
但是献丰丫敢不敢再昏聩一点,尼玛指派的顾命八大臣都是随驾成员,没一个京城里留守的朝堂大佬。
这不是主动制造矛盾么?
要是按照原本历史上那般,京城被列强联军拿下,留守京师一干朝堂大佬一个个威信大失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还将京城留守大佬撇开,这就是逼着京师留守大佬跟顾命大臣开战啊。
当然,这可能是咸丰帝的制衡手段,帝王心术重在‘平衡’二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