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不是恭亲王看在同属洋务派大佬的份上,努力为曾国藩说话减轻来自朝廷的防备,只怕心中压力会更大。
曾国藩和官文联合上奏说,洪秀全倡导叛乱长达十五年,窃据金陵的时间也长达十二年,影响非常广泛。而本朝的武功强盛,超过了前古,屡次削平大难,在史册上大放光彩。
朝廷的军队能够将他们逐步荡平,都是因为文宗显皇帝盛德宏模,打下了戡乱的基础,而宫廷极为节俭,却不惜用巨额军饷招募战士;朝廷对官员的管理虽然极为慎重,却不惜破格提拔有功之臣;朝廷的谋划虽然极为精密,仍然不惜委屈自己而听从将帅的计谋。
一顿马屁拍得朝廷上至两宫太后下至普通朝臣心情舒畅,为此还特意大大地庆贺一番。国际上也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大好消息,不管心情如何英法两国在中国的官员,也第一时间向朝廷和曾国藩表示庆贺。
在湘军攻克金陵之前,英法两国眼见太平天国败亡再即,他们想要分上一杯羹曾多次提出派兵协助,还提出调印度兵增援都遭到曾国荃拒绝。
而对于胆敢协助太平军的外国人,拿下金陵的战斗中曾国荃更是毫不客气,令部队不加分别一概攻击,将他们与太平军同时歼灭,为还引来英法等国使节好一阵不满抗议。
这些都是小问题,虽然难免遭人鸡蛋里挑骨头诟病一番,其实对湘军的打击不大,最多也就损些名头而已,对于此时的湘军来说屁都不是。
关键是朝廷与湘军在金陵城的缴获分配上,产生了极大矛盾和冲突。
江浙是天下财富最集中的省份,而金陵作为十朝古都,由太平天国经营十多年,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曾国荃的部队在这里得到的钱财,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全都被湘军放的那一把火推得干干净净。
曾国荃下令攻城时没有宣布纪律,当曾国藩得知弟弟纵容部下烧杀抢掳时,便对他加以训斥,而他辩解道:立功的将士太多,清廷拿来奖励的官职太少,而且其中很多只是虚职,五个实缺,有一万多人排队等着,那么这些大兵吃什么?拿什么养活老婆孩子?
听了弟弟这番话,曾国藩只好叹息说:“凡是带兵的人,都免不了中饱私囊,我无法禁止别人的这种行为。”他无法要求别人做圣人,只好独善其身了。
入城湘军抢来的大量财物要运送回家,湘军水师的上行船,大部分都为湘军运送赃物。曾国荃更强硬规定士兵托运的行李,水师无权检查,只有他的监察部门可以检查。他委任的监察官员当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受了几坨银子的贿赂便放行,大家皆大欢喜都有好处可得。
早在攻打吉安时,其部吉字营的士兵就用马队护送赃物回湖南;打下九江以后,大部分将士走水路运赃;后来不敢明目张胆地用水师的船只运了,就雇用民船运送。攻克安庆以后,有的将士甚至与洋船搭上了线,将金银珠宝一箱箱运到城陵矶,在那里有专门的保镖取货,再将赃物护送回他们的老家。
在曾国荃的部队里,官阶越高,越是贪心,军营中流传着“顶红心黑”的歌谣。上梁不正下梁歪,当兵的就去搜刮老百姓。参将、游击和都司一类的军官所得的饷银,加上他们一路掳掠的银子,平均每人都有了十二万到二十万两的积蓄。
守备、千总和把总平均收入则有七万到十万两,就连一个普通的小兵,饷银加上掳掠所得,每人也有二万到五万两银子。难怪湘中地区出去当兵的人,家家盖起了大瓦房,购置了几十上百亩的田产,喂了好几头水牛。
曾国荃的部属带着大量银子还乡,互相攀比奢侈,有的一夜输掉几万两银子,把一个本来注重农耕和文化的湘潭搅得乌烟瘴气。
吉字营五万将士的烧杀抢掠疯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连友军都看不惯了。曾国藩当然是明白这种情况的,“升官发财乐呵呵”是他这支部队的动力。他在1857年给咸丰帝的奏折里公开宣称:湘军的将士认为军营是图名图利的场所,把打仗当作日常的事务。
因为搜刮得实在太狠,等到朝廷派来接手战利品的钦差乐呵呵赶到金陵时,等待这位的却是大半变成废墟的金陵城,以及少得可怜的金银缴获……
第640章风光和隐患
开什么玩笑?这不是把朝廷当傻子玩吗?
湘军大队进入金陵城后搜杀焚掠三日。令人意外的是,风传天京城内“金银如海,百货充盈”,而除了缴获洪秀全在长沙南门外所刻玉玺、金印外,湘军竟一无所获。
谁都不是傻子,金陵城中究竟有没有大笔金银存在,用屁股想都知道答案。
朝廷可不是好糊弄的,尤其在这等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金陵城中太平军的金银早就在朝中大佬的考虑范围之内。
可是湘军却言无任何金银上的缴获,这是把朝廷当傻子蒙呢?
朝廷自然不敢,此时朝野又有流言不住传出,大体意思上说曾氏兄弟私心甚重,在金陵掳掠金银财宝无数,却全部运回老家一分也不愿留给朝廷。
别说什么流言止于智者之类的屁话,朝廷眼下被严峻的财政形势逼得差点喘不过气,一旦看到银子眼睛都红了,哪能受得了湘军如此无赖的贪墨银钱?
就连身在两广的吴可都听到消息,京城中对曾式兄弟不爽的朝臣大有人在,尤其是两兄弟独占收复金陵的滔天大功之时,眼红警惕的人着实不在少数。
为了独吞收复金陵的滔天大功,曾式兄弟确实做得有些过分,在朝廷一再催促他们加快进攻速度的时候,还很风骚的跟淮军领袖李鸿章玩了回“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的把戏,好好的把朝廷一干大佬给恶心了一番。
从桂良写给吴可的私人信件里可以轻易看出,这位朝堂中立派领袖对曾式兄弟的做法十分不满,从信中隐约透出的信息,结合乡勇队派驻于京城的探子传信,可以猜到就连洋务派在京城的领袖恭亲王,对曾氏兄弟都颇有微词。
更别提快要穷疯了的两宫太后,以及一干保守派大臣,对于湘军一毛不拔的举动有多恼怒了,总之一句话曾氏兄弟此举确实得罪人不轻。
这不,朝廷索要缴获金陵金银不得当即翻脸,以追查天京金银下落为名,指责曾国荃部军纪败坏。还在江西、湖北两省的长江码头设哨卡盘查,对从金陵开出的船只予以严格验查。
与此同时,朝廷还指派江宁将军富明阿到金陵,名为慰劳实是监视。
收复金陵时的钱财缴获还仅仅只是朝廷与湘军矛盾的开始,除此之外因为赏赐缘故朝廷与湘军之间也没少发生龌龊。
收复金陵之后自然要论功行赏,曾国藩把湘军各位将领的功劳上奏朝廷,按照所俘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的说法,上奏洪福瑱已死。
而浙江和江西的各路清军都想夸张太平军余部的势力,却报告洪福瑱实际上并没有死。于是朝廷得到不同奏报给搞糊涂了,不知道这位太平天国的继承人到底是挂了还是没挂。
因为这事,湘军在朝堂上闹出老大笑话,曾国藩给搞了个没脸,他怎么也没想到浙江和江西两地清军如此不给面子,竟然唱起了反调。
当然,收复金陵这样的大功不可不赏,朝廷很快给出丰厚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