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⒆硬⒉焕?br />
多和孩子交流
这段时间,孩子在家中独处,又不能放松思绪,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题做得顺利心情就好一点,题做得不顺利就容易胡思乱想。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家长能做的就是,休息时和吃饭时多和孩子说说笑话,也可以在晚饭后用20分钟到半小时与孩子一起出去散步,聊些轻松的话题,消除孩子内心里“如临大敌”的错觉。
有些女生由于紧张会导致月经失调,这是比较常见的所谓“躯体化现象”,即心理紧张在身体上的表现。女孩阅历浅、经验少,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会背上思想包袱,既怕影响身体又怕影响高考。
家长,尤其是母亲首先要告诉孩子,这不是“病”,不要害怕,考完试以后随着心情的放松会自然而然恢复正常。第二,不要给孩子去买什么药或进行什么调理,顺其自然最好。第三,帮助孩子做一些物质上的准备,备有充足的用品,让孩子在必要时能及时处理。
第19节:6月6日帮助孩子做什么
6月6日帮助孩子做什么
6月6日是高考前最后一天。这一天,考生的表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类考生恨不得在一天之中再把第二天要考的两门课程从头到尾复习一遍。还有些难题没做,还有些试卷没来得及温习,万一考那里面的内容,自己没看不就亏了吗?另一类考生则完全乱了阵脚,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了,什么都抓在手里看,什么都没看进去。
6月6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做什么?有这样6件事情。
帮助孩子生活富有节奏感
有的家长说,明天就高考了,今天放松放松吧,出去玩一玩,游泳,打篮球,越痛快越好,玩累了晚上睡得香。甚至有的人提出,考前三天什么都不做,就是玩,就是疯,一点儿也不提高考的事。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观点。完全放松,等于把孩子从备战状态拉到另一种状态了。尽管只是一两天的功夫,等到孩子再上考场时,往往会感到很疏远,有陌生感。别人已经开始答题了,他还要花一些时间来找回感觉,显然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
案例1
有一位姓田的父亲,高考前五天就告诉儿子,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把所有的负担都卸下来,彻底放松吧。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真的照办了。整整五天都在上网玩游戏,满脑子是游戏里的人物和情节。到了6月6日,心里直发毛,跟爸爸说:我怎么觉得对高考没信心呢?满脑子都是游戏里的打斗场面。
6月7日,孩子上了考场,觉得状态很糟,本来很熟悉的东西却一时从脑子里提不出来,思维不流畅,写字也手生,解题思路全乱了,效率很低。第一天没考好,心情坏透了,第二天也没考好。
高考成绩公布了,比他的平时成绩低三四十分,勉强考上了第三志愿。他自己说,第一志愿已经报得比较保守,没有特殊情况肯定能考上。没想到听了我爸爸的话,一下子降到了第三志愿的学校。咳,我爸爸也是为了我好,哪知道帮了倒忙。
为此,我建议6月6日的作息时间要和原来基本保持一致,学习、吃饭、睡觉、休息的规律都不要改变。让孩子的身体保持固定的生物节律和心理节律,在考场上才能稳扎稳打。
做做题,练练手,热热身
6月6日,有些家长出于爱护,怕孩子太累,就让孩子这一天不要再做题,翻翻笔记就行了,明天轻松应考。
其实,6月6日这一天特别需要做题。做题的目的就是练手、热身、找感觉,第二天在考场上可以马上进入状态,正常发挥。
有的考生甚至高考前一星期都不做题,仅仅每天看教科书,看笔记本,看习题集,以为只要记住、理解,自然能做出题来。这个道理放在平时当然不错,可高考不同。高考是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要求考生正确解出相当数量的题目,仅仅会做是不够的,还得做得快,做得熟。
有一个考生,平时模拟成绩始终在670到680分之间,高考却只得了630多分。据他自己总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考前一周只动脑,而没有动手,“手生”是特别致命的。
那么应该做哪些题呢?我建议,以做过的题目为主,不用做得太多,关键是一做就会,一会就有信心。另外,通过练手,使自己一直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之中,头脑敏捷,能够迅速启动、迅速反应。就像百米赛跑预备,如果不做好预备姿势,而是站着东张西望,发令枪一响却冲不出去,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第20节:帮助孩子晚上睡好觉
适当休息
6月6日,家长要提示孩子注意休息,保持平静和愉快的心情。不要看大喜大悲、忽起忽落的电视节目,也不要玩枪战、打斗等情节激烈的网络游戏。
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但绝对不能过于剧烈,篮球或游泳都不可取。毕竟在复习的重压下,身体很长时间没有经过正经的锻炼,一下子玩猛了,第二天肯定肌肉酸疼、精神疲惫。更严重的就是受伤,轻则在考场上一边答题一边承受身体上的痛苦,重则根本上不了考场,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落实物质准备
所谓物质准备,主要是指考试所需的铅笔、橡皮、尺子等,家长要让孩子亲自去做,不要代替。代替往往会漏掉一些东西,或者大人和孩子互相依赖,结果谁都没有做。不过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还得进行必要检查。
建议孩子把高考应该准备的用品写在纸上,一一落实,落实一项画一个钩,不能只凭脑子想。而且,这些准备工作不要等到6月6日才做,之前就应该逐一落实。考试前一天,家长要尽早对照准考证或“考生须知”上的要求帮孩子检查,万一有准备不足和漏掉的东西可以马上补救。
有一位考生,6月6日晚上妈妈提醒他,准备2B铅笔了吗?孩子这才想起来应该买却忘了。当时已是9点半,商店都关门了。一家人连忙四处向人求援,一个多小时后才从附近一个同学家借来两支,急出一身冷汗。
家长们要知道,看起来好像根本不可能忘记的事,比如铅笔,明明是考试时最最基本的用品,可是事到临头一慌乱起来,孩子难免犯些荒唐的错误。清楚了这一点,父母就千万不要和孩子一起大意了。
帮助孩子晚上睡好觉
高考是孩子18年以来所面临的最大一次挑战,恐慌、害怕、担心、焦虑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作为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平时几点睡就几点睡,不要提前。有一种看法是,“早点睡”能够休息得更充分,但实际上人的生活作息都遵循一个“生物钟”,什么时间处于什么状态,已经成了习惯。平时每天11点睡觉,这一天突然提前2个小时,肯定翻来覆去睡不着,反而更加心绪不宁。而按照平时的钟点作息,也许一开始仍然因为焦虑轻微失眠,但在生物钟的调节下会很快入睡的。
第二,不要给孩子吃安眠药。有些家长6月6日晚上见孩子睡不着觉,特别是到了凌晨一、两点钟还在辗转反侧,就没了主意,在束手无措的情况下选择给孩子吃安眠药。
这一做法要特别反对。我甚至提出一个口号:“宁可6月6日晚上不睡觉,也不要吃安眠药。”因为孩子在药物作用下虽然可以很快入睡,但如果到了早上药物作用还没有消除,考试时也是迷迷糊糊的,不是吃了大亏吗?
大家都知道,十七八岁的孩子有时候玩的兴头很大,比如上网,即使通宵达旦,第二天也很清醒,甚至继续玩下去也不成问题。我不是在提倡这种做法,只是想说明,孩子的精力、体力比成年人旺盛,偶尔一晚上不睡觉对第二天的效率的确会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所以万一睡不着觉也不要当成一件特别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