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力劳动需要记忆,体力劳动需要记忆,体脑结合的劳动更需要记忆。记忆能够帮助人们更熟练地掌握劳动技巧,进行“熟能生巧、功能加速”的训练与劳作,生产出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记忆得益于劳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或者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劳动,都能使属于心理活动范畴的记忆在思维具体化的不断实践中重复进行而得以巩固。
(27)速度相适记忆法
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记忆速度,即习惯了的记忆速度。相适的速度可使记忆效果提高,并且能够更多地记住需记信息。有人做过如下的心理学实验:
将受试者分为三组,每组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成绩大致相同,让他们用不同时间读完同一篇材料,然后测试复述成绩,结果如下:
复述意义连贯内容的得分
第一组用2min时间读完6。3分
第二组用6min时间读完9。5分
第三组用10min时间读完5。2分
上述结果表明,记忆效果最好的是读速居中的第二组。第一组记忆速度过快,思维时间不足,对需记信息的理解不够深入,类似于生活中常说的“贪多嚼不烂”型,近4/10地需记信息在大脑中犹如匆匆过客,一闪而过;第三组记忆速度过慢,思维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档”,神经系统容易出现惰性或者是注意力散向而不由自主地“开小差”;只有第二组的记忆速度既不慢也不快,有恰到好处的思维时间,对需记信息也理解得比较深透,仅仅有5%的需记信息成为大脑中的过客,其余的信息都转入长时记忆中。
所以,每位在学者都应该在记忆实践中体验摸索,找出适合于自己的记忆速度,并结合生理年龄作适当调整。
从生理学角度讲,步入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须注意适当放慢记忆速度。因为脑细胞越来越少,非脑部件的衰老渐渐显现,精力不像年轻时那样充沛,生活压力与使人分心的因素也在增加。
(28)辅助动作记忆法
某种适合于自己的辅助性动作,有利于记忆活动的进行。
东德的略泽尔感悟到:记忆中的走动可以激励接收过程,使之更加活跃,从而产生既增强接收能力又提高记忆效率的双重效应。他还在《记忆力训练》一书中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喜欢在记忆中走动的例子:
马克思的女婿写道:“可以说,他在自己书房里踱步就是在工作;只是为了把在踱步中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他才在桌前稍微坐一坐。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恰似穿过草地的一条小路。”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少年时,每当要记住拉丁文的词尾变化或希腊文法时,总是在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圆桌和墙壁之间来回踱步,并不时地叩打着圆桌或墙壁。他认为,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加上身体轻快的节奏,能在记忆时沉浸在快感中。
演讲艺术高超的西赛罗在演讲时不看讲稿,演讲前也是靠踱步来促进记忆的。
平稳的踱步,可以使记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紧要的时候更加从容不迫。世界上不少名人如贝多芬、托尔斯泰、黑格尔、蒙哥马利元帅等等,在从事创作或制定战略时,也都养成了在书房里踱步的习惯,以此来促进记忆思维活动从容不迫地进行。
(29)争论记忆法
古人也叫切磋。争论是一种有机会通过别人来修改完善或否定自己所记信息的方式。其过程就是利用回忆起来的信息组构而成的论据说明论点的论证过程。
在争论过程中,争论者进行积极地思维,重要的论据和论点可能被重复多次,便在不自觉中强化了记忆效果。
如果自己提出的论据站不住脚,被对方用可信服的论据所驳倒,争论后还会因放弃自己的论点与论据而使大脑得以净化,并首次将对方正确的论点与充分的论据及顺畅达理的论证过程记入脑中,使原有的经验得以更新。
争论能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热烈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散向注意力的集中和强烈神经联系的建立,还能惹起对争论问题的兴趣,也锻炼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对争论问题的记忆在大脑的两个半球协同合作中得到了强化,特别有助于事后回忆。
经验表明,对容易混淆、自己拿不准的问题,通过争论来记忆是卓有成效的;明辨是非,是争论的另一收获。三个人同时观看一个实验……“石头拴在绳子上,抓住绳子的另一头用力挥舞转圈,绳断,石头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讨论是什么力量使石头沿切线方向飞出,甲说是离心力,乙说是惯性,丙说是惯性离心力。
第18节:交友记忆法
最终,乙用下述论据来论证使甲丙信服并放弃了各自的论点: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向心力和离心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打圈时,向心力作用在石头上,离心力作用在手上,因此石头飞出肯定不是离心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石头如受到惯性离心力,将产生加速度,而事实上石头并没有产生加速度,因此丙说的也是错误的;作圆周运动的石头受向心力的作用,绳子断时,石头则不受向心力的束缚(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石头将沿切线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正是物体的‘惯性’”。
显然,争论使事实更加清楚、明了了。人们因争论而认知并记住了正确知识。
争论是一种特殊的回忆与出声语言相结合的重复记忆的方法。有时能使尚未扎根的记忆和欠缺自信的记忆变成确实的记忆,还可使脑贮的以往经验在争论中发展完善。
(30)交友记忆法
顾炎武反对“独学无友”和“久处一方”。他认为这不利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记忆活动的进行,久而久之会成为“井底之蛙”。
增强记忆的灵感会在与朋友交谈的过程中无意迸发,非常难得。交往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来说,是一种珍贵的可利用资源。
带着问题去交往,在交往中增进记忆,不但能拓宽眼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还多记忆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并且由于其中的一部分需记内容在与朋友交谈的过程中得到解决而大大减轻了非交往时间里大脑对需记信息的记忆负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的学友或其他朋友固然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也有胜过你的地方。进行有意义的思想交流,会使你多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英国作家萧伯纳形象地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社会交往,比从书本上获得信息具有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捷等特点。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几十、几百乃至成千上万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可能记得几十、几百乃至成千上万种思想。
若想全面地提高记忆效率,需要多选择几种适合于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