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薯适合在某些山地或沙地种植,可以帮助穷人糊口,有文献说:“每日三餐,富者米饭,贫者食粥及地瓜”。
将番薯作为主食的地方通常是相对贫穷的地区,如果有更好的选择的话人们是不会将番薯作为主食的,但可用来制作淀粉、酿酒以及用作饲料等,是一种绝佳的辅食,以解决百姓的口粮。
轰的一声,李云天的话刚落,现场就不由得爆发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杨士奇和张辅等人禁不住大吃了一惊,也顾不上宣德帝在一旁,窃窃私语地议论着番薯的产量,觉得匪夷所思。
“皇上,番薯初种我大明,改善种植条件,积累种植经验后,产量还将得到提升。”在众臣小声的议论声中,李云天不由得提高了音量,向面露愕然神色的宣德帝沉声说道。
“镇武伯,此事事关重大,万不可有丝毫的差错。”这时,夏元吉先回过神来,郑重其事地嘱咐李云天,神情显得有几分激动。
他掌管户部,自然清楚李云天所说的花生、玉米和番薯对大明意味着什么,不过由于这件事情太过突然,已经超过了他的理解范畴,故而有些怀疑李云天夸大其词。
“少保,皇上面前下官不敢打诳语,所言句句属实。”李云天将番薯交给一旁的一名内侍,冲着夏元吉一拱手,沉声回答。
“恭喜皇上,只要这三种农物在我大明耕种开来,不仅强健百姓们的体魄,还能大幅提升他们的口粮。”
见李云天神情坦然,目光坚毅,站在夏元吉身旁的骞义随即冲着宣德帝一拱手,高声贺喜道。
很显然,花生能强身健体,玉米增加了耕种面积,而番薯提高了粮食产量,将使得大明百姓能填饱肚子,强健体格,意义深远。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历朝历代的郡王首先所要面对的就是百姓们的吃饭问题,如果百姓们忍饥挨饿,那么国家肯定就会陷入动荡中。
另外,大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以现有的耕地和农作物,很显然已经无法再满足人口继续增长所需要的粮食,而李云天恰好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必将使得大明越来越繁荣富庶。
“恭喜陛下。”听闻此言,杨士奇和张辅等人冲着宣德帝一拱手,齐声道贺。
正如李云天先前所说的那样,他此番进宫是要向宣德帝报喜,而目前看来他所奏报的事情确实是一件不得不扣的大喜事,对大明将有深远的影响。
“镇武伯,这些农物何时能让百姓们种植?”在众臣们的道贺声中,宣德帝的心情无形中也好上了许多,剥开了手中的一个花生壳,取出里面的花生仁把玩了一番,语气有些迫切地问道。
“禀皇上,臣准备先让讲武堂的军户试种两年,摸清这些农物的习性,然后在向全国推广。”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随后向宣德帝一拱手,宏声说道,“鉴于讲武堂的军户现在都聚集在京畿地带,故而臣希望骁武军能在江南、中原和西南等地的军户中募集一批军士,以确保能在全国各个地域都试种。”
“好,朕依你所奏。”宣德帝闻言想不没想,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他去讲武堂京郊大营巡视过两次,对大营中骁武军的军容和气势十分满意,巴不得大明有更多这样的精锐之师。
“太师,你是军阁首辅,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们军阁来办,此事事关我大明未来之国运,一定要让试种顺利完成!”
随后,宣德帝转向了张辅,郑重其事地嘱咐道。
“皇上放心,臣一定妥善处之。”张辅向宣德帝一拱手,高声回答。
他对李云天所说之言十分期待,想知道花生、玉米和番薯是否真的像李云天所说的那样神奇。
“镇武伯,依你之见,交趾之事我军是战还是和?”随后,宣德帝放下手中的花生仁,不动声色地问李云天,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经过李云天刚才的那番贺喜后,宣德帝想到了现在的正事,故而再度开口问李云天的意见。!^!
第394章 言明利害
听了宣德帝的话,杨士奇和张辅等人这才想起来,宣德帝先前曾询问过李云天关于交趾战事的意见,于是纷纷瞅向了他。
虽然李云天的官职和资历不如他们,但与宣德帝可谓有过生死之交,而且文武兼备,对宣德帝忠心耿耿,故而在宣德帝心目中的地位却要超过他们,否则也不会单单把李云天喊来参与这种军国大事。
“皇上,臣近来作了一幅西洋海事图,请皇上过目。”李云天并没有回答宣德帝,而是从怀里取出了一份折在一起的白纸递给了金英,金英于是摊开在了宣德帝的面前。
地图上列明了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地貌以及周边的一些国家。
大明的福州、广州、琼州和交趾都在图上,尤其是交趾所在的中南半岛,旧称印度支那半岛,又称中印半岛。
上面标明了交趾下方的占城国,与之相邻的吴哥王国和南掌王国,以及与之相隔的暹罗等等。
不仅如此,航海图沿途的一些国家也都在地图上进行了注明,例如亚洲的天竺、大食等等,甚至还有非洲的一些国家。
“镇武伯,你的这份航海图比三宝太监绘制的还要详尽。”宣德帝查看了地图一番,点了点头后说道,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经抵达过非洲,故而绘制了沿途的航海图。
“皇上,臣正是以三宝太监的航海图为基础,在上面略作修饰。”李云天微微一笑,他所作的这幅图比郑和下西洋后所绘制的航海图要详细精准得多,由于他曾经看过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故而以此为借口,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你给朕看此图是何意?”宣德帝闻言抬起头,有些不解地望向李云天,李云天此时的举动好像并没有回答他刚才的问题。
“皇上,此海峡地势险要,犹如一道斜长的峡谷,扼守住了我大明与西洋诸国之间海路。”
李云天伸手一指马六甲海峡,神情凝重地说道,“如今,海上商贸日益繁盛,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联络趋于频繁,这势必使得航海业日新月异,假以时日,天下各国之间必将由海路连接起来,而这道海峡必将成为天下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届时我大明的后世子孙皆要受制于此。”
“皇上,臣在南京听三宝太监说过,不少西夷人都热衷于海上商贸,为此臣进行过多方探问,发现西夷诸国土地贫瘠、民生苦苦,远远不如我大明这般繁华富庶,故而唯有通过从外界来获取利益,海上贸易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随后,李云天语峰一转,忧心忡忡地望着宣德帝,“近来,臣从那些远道而来的西夷商人处获知,为了获取海外利益,西夷诸国的国君都鼓励本国子民从事海上贸易,回国从那些商人征收税金,这使得西夷的航海业越来越繁盛,终有一天他们的水师会抵达我大明港口。”
“水师?”听闻此言,杨士奇和张辅等人不由得倍感诧异,觉得李云天有些危言耸听。
若论当今天下水师之强盛,有谁能敌得过大明水师?郑和率领大明的舰队七下西洋,沿途之国家无不望而生畏,岂敢有西夷水师到大明来滋事?
“镇武伯,先帝在时你曾向朕说起过此事,朕当时并没放在心上,如今看来是朕疏忽了。”不过,令众臣意外的是,宣德帝闻言则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开口向李云天说道。
宣德帝当年还是太子时,李云天曾经向洪熙帝进献了一幅由他所作的《天下疆域图》,洪熙帝甚为喜欢,并将此图赐给了身为太子的宣德帝,由李云天亲自给宣德帝送了过去。
由于《天下疆域图》上的东西对宣德帝来说太过超前,显得生涩难懂,故而李云天向他进行了解释,其中尤其是点名了南海和马六甲海峡对大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