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已经看了从内廷拿来的那些相关记录信息,各项记录表明李云天八月初六的晚上在戌时离开了皇宫,毫无疑问这对李云天极为不利,可谓将李云天置于了死地。
与此同时,皇城南门外的那个茶楼,同一个雅间,方良和阿仇依旧在那里饮茶,等待着堂审的结果。
“阿仇先生,这一次镇国公可回天乏力了,必死无疑!”放下了手里的茶杯后,方良微笑着向阿仇说道,陈泰拿到的证据就是他一手炮制的,他自然清楚李云天这下没有办法再行辩解。
“世事无常,对李云天这种人,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放松。”阿仇闻言眉头微微皱了皱,他依旧不像方良那样乐观,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李云天会束手待毙,认为李云天肯定私下里已经布置了不为人知的计划,这令他感到担心。
“只要宫里的记录一倍当堂公布,镇国公首先就要被追究内廷记录不符的罪责,这可是欺君大罪,再加上八方货栈的那些火枪,主审此案的仁国公清楚皇上的心意知道该如何去做,镇国公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这一劫!”
方良闻言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不屑的神色,信心十足地向阿仇说道,现在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关键时刻,他不相信李云天这次还能想出办法来脱困。
“他会不会从太后那里入手?”听闻此言,阿仇的眉头再度皱了皱,然后神情严肃地望着方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张太后是唯一一个救李云天于水火之中的人物,如果她开口替李云天求情的话宣德帝保不准会改变杀李云天的心意。
“自从镇国公去了京畿都督府大牢,英睿郡主和瑞祥郡主就再也没有进过宫里给太后请安,太后素来不理朝政而镇国公一事又涉及到了大明的江山,如果太后想要给镇国公解围的话早就介入了此事,可直到现在慈宁宫里都风平浪静,上午并没有阻挠内廷把那些记录给京畿都督府的人,看来张太后是不准备给镇国公出头。”
方良认为阿仇太过杞人忧天了,一边悠闲地品着茶一边慢条斯理地说道,他并不认为张太后会帮李云天,要不然内廷的那些记录根本到不了京畿都督府。
阿仇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认为方良言之有理,张太后可谓大明的一代贤后,不仅恪守后宫的本分从不干涉朝政,而且与京城权贵的女眷关系密切,拥有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很显然,张太后不会轻易介入李云天的案子,原因很简单,这是宣德帝定下的钦案她要是干涉的话就有扰乱朝政之嫌,毕竟宣德帝这样做有他自己的想法。
京畿都督府大堂,李云天在一名京畿都督府武官的引领下大步走进了堂内,神情如常,精神显得很好,并没有因为深陷险境而憔悴和颓废,这使得现场众人心中不由得暗自钦佩李云天的心胸之宽阔。
如果搁给别人的话,遇到八方货栈火绳枪一案恐怕会惶惶不可终日,早已经憔悴得一塌糊涂,谁能像李云天一样没事儿般地从容淡定?
“镇国公,本督问你,八月初六你是否在宫里留宿?”等李云天向现场众位大臣行礼后,陈泰面无表情地问道。
“都督大人,本公记得清清楚楚,八月初六的晚上留在文渊阁。”李云天没有丝毫犹豫,郑重其事地沉声回答。
“既然如此,那么本督就查验内廷的其他记录,以证真伪。”陈泰闻言沉吟了一下,沉声向李云天说道,随后向堂前侍立的一名京畿都督府的武官点了一下头。
那名武官立刻离开了大堂,很快就领着几名手里捧着账簿的宦官走了进来,这些宦官是司礼监派来协助陈泰查案的,拿的那些账册是内廷二十四衙门在八月初六那几天的相关记录。
望着宦官手里的账簿,在座的朝廷重臣们私下里再度小声议论起来,如果他们没有猜错的话,这些账簿上的内容将置李云天于死地,看来李云天这次在劫难逃,即便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可奈何了。
此时此刻,李云天依然神色如常地立在那里,谁也看不出来他现在在想些什么,是胸有成竹有了反击之法还是已经准备认命!
第806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杂家司礼监右少监张牛见过都督大人和各位大人。”领头的宦官身穿从四品的官袍,领着身后的宦官向陈泰和在场的朝廷权贵躬身行礼,按照品级大堂里坐着的官员都要比他高。
虽然张牛只是从四品,但单单从官阶上来说已经是宦官第二高的了,包括金英在内,即便是二十四衙门的那些掌事太监的官阶也不过正四品。
昨天司礼监仅仅派来一名正七品的宦官,这次不仅来了一名副四品的少监,而且还是来自司礼监这种要害衙门,由此可见司礼监对送内廷记录一事异常看重。
“张少监,本督问你,你们可否把内廷八月初六前后的记录全部带来?”虽然陈泰已经事先看了那些记录,但在大堂上还是要当众确认,因此神情严肃地望着张牛。
“禀都督大人,杂家已经按照金总管之命,将八月初六前后内廷的记录悉数带来。”张牛闻言向陈泰微微一躬身,尖着嗓子答道。
“既然如此,那么就比对八月初六与镇国公有关的记录,看看镇国公当晚是否在宫里。”听闻此言,陈泰面无表情地向张牛说道,心中不由得暗自为李云天感到惋惜,这回李云天可没辙了,难道要质疑内廷提供的那些记录的真实性?
轰的一声,大堂里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在座的文武大员相互间低声交谈着,猜测着呈现在他们眼前的究竟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本来,现场的众人都相信李云天这次已经完了,要是宣德帝支持李云天的话根本就不会让陈泰调看内廷的记录,还会把陈泰和魏鑫、胡大海三人臭骂一通,难道大明的亲军和内廷会被人收买了不成,值得再调用其他的记录?
可是宣德帝竟然答应了陈泰的请求,这就令人浮想联翩了,看来宣德帝是打定了主意要置李云天于死地。
而且近来京城里已经有风声,说李云天准备学西蜀的诸葛亮等太子登基后把持朝政,这才惹怒了宣德帝,使得宣德帝对此痛下杀招。
毕竟,历朝历代凡是与皇权有关的事件无不腥风血雨,而李云天着实又有把持朝政的能力和实力,故而被宣德帝忌惮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很显然太子根本就无法驾驭李云天只可能跟着李云天的脚步走,说不定也会成为蜀后主那样的昏君,没有一个皇帝愿意看见这样的局面发生,李云天顺理成章地也就要被宣德帝铲除。
不过面对此时淡定从容的李云天,大家又都觉得事情并不像他们先前想象的那样简单,李云天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绝对不会坐以待毙,肯定留有什么后招,众人期待着李云天能再度逆转时局,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这倒并不是那些朝廷勋贵与李云天的关系有多好,而是这是一场君权与臣权之间的争斗,事关大家的利益,众人自然不想坐以待毙。
其实,现在京城的官场上已经人心惶惶,别说觊觎讲武堂的产业和太子登基后的利益分配,那些朝廷重臣现在无不担心宣德帝会借着李云天一案在朝廷里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像洪武皇帝一样将朝堂上那些能威胁到太子朱祈镇的文武大臣都给除了。
最开始的时候朝堂上的官员还以为李云天只是在宣德帝面前失势了而已,大不了丢官罢职,毕竟李云天曾经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宣德朝功勋最为卓著的朝廷重臣,宣德帝应该会感念李云天的辛劳付出放他一条生路。
可接下来的事情却令这些朝廷重臣们越来越心惊,宣德帝竟然摆出了一副置李云天于死地的架势,算上不久前刘仁夫妇诬告李云天一案,短短数十天内李云天接连遇到两道关口,而且一道比一道凶险,这不得不令众人心惊。
试想一下,宣德帝连李云天这种既赖以信任又文武双全的臣子都能除掉,那么更何况其他人了,还不是宣德帝想要灭谁就灭谁。
在大明的五位天子中,无论是洪武帝还是永乐帝都为了确保皇权稳固而兴过累及数万人的大狱,建文帝是因为忙着削藩无暇他顾再加上大明朝廷该杀的大臣已经被洪武帝铲除干净,而洪熙帝则是主政的时间太短否则的话保不准会对暗中支持汉王的大明勋贵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