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云天和“太子”来之前,本来朝堂上正在商讨太子继位的事宜,可是谁成想以王杰和陈泰为首的官员却支持越王登基,与以杨士奇和张辅等人为首的官员吵了起来,现在双方各持己见,寸步不让,形成了僵持之势。
“胡大人稍安勿躁,下官说的只是实情而已,人非圣贤岂能经受住权势的诱惑,况且大明的政权理应在天子手中,岂能旁落他人?”
王杰闻言向胡滢一躬身,随后望向了吏部尚书郭琎,“郭大人,你的意下如何?”
自从朝堂上爆发争执以来,郭琎一直保持着沉默,很显然处于中立的状态,毕竟改朝换代是大明的头等大事,一旦站错了队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想要静观其变。
“这个……”郭琎见王杰问起了他,知道自己不得不对此事进行表达,因此迟疑了一下后向张太后说道,“太后,臣觉得新帝登基既是国事也是家事,臣支持太后。”
李云天闻言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无奈的笑意,郭琎的话等于什么都没说,看似他好像不想惹祸上身故而保持中立,实际上已经偏向了越王,毕竟太子时宣德帝所立的正统大明储君,他竟然没有支持太子,这对越王来说已经是一个胜利。
立在大殿右侧皇族队列前方的越王脸上闪现出得意的神色,郭琎身为宣德帝任命的辅政大臣竟然没有支持太子,这表明郭琎的心里并不排斥他登基为帝,等于无形中消弱了支持太子的势力。
尤为重要的是,郭琎的表态将会使得朝堂上一些准备支持太子的文官感到犹豫,郭琎不仅是辅政大臣还是吏部尚书,大明不折不扣的天官,文臣集团的领袖,虽然他的资历比不上杨士奇和胡滢等人,但依然对文官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太后,越王不仅精通政务而且仁孝无双,在处置陈天雷等人的谋反大案中立下了大功,臣觉得如果由越王来执掌大明,那么我大明必将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开创一代盛世。”不等张太后开口,一直保持沉默的京畿都督府右副都督胡四海忽然开口,表示支持越王。
“太后,此事事关我大明的江山社稷,请太后定夺,以安天下。”紧接着,先前没有开口的户部尚书刘中敷上前一步,沉声向张太后说道。
“请太后定做!”受到郭琎和刘中敷的影响,朝廷上的一些文官随之在心中开始偏向越王,连大明的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没有支持太子登基,那么他们吃饱了撑的去支持太子!
孙皇后见状眉头顿时蹙在了一起,神情震惊地望着郭琎和刘中敷,要知道两人可是宣德帝倚重的辅政大臣,如今竟然会说出这种无情无义的话来。
与此同时心中暗自感到好险,如果不是宣德帝提前预料到这种情形并让李云天做出了应对的话,那么太子可就要陷入到困境。
第849章 针锋相对
张太后一脸震惊地望着大殿上那些躬身请自己定夺的大臣,尤其是吏部尚书郭琎和户部尚书刘中敷,她万万想不到被宣德帝选中的这两位辅政大臣竟然没有支持太子,这实在是出乎她的意料。
郭琎和刘中敷身居高位,是宣德帝任命的辅政大臣,因此两人的表态对朝堂上文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形势对太子越来越不利。
李云天的嘴角则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冷笑,看来郭琎和刘中敷为了斗倒胡滢已经暗中决定倒向势头占据上风的越王。
反正越王也是太祖子孙又是张太后的嫡子,也有着继承皇位的资格,支持越王虽然违背了宣德帝的遗诏,但既然永乐帝能从建文帝手里夺得皇位,那么越王这个亲皇叔从太子手里夺得皇位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十几年后的土木堡之役,正统帝被瓦剌人抓了之后登基为帝的并不是年幼的太子,而是正统帝的异母兄弟景泰帝。
如果景泰帝肯把皇位传给正统帝的儿子,那么也不会有日后的“夺门之变”,使得正统帝得以复辟再度登上皇位。
由此可见,明朝中叶以前并没有形成子承父业的皇位继承体系,否则的话景泰帝也就不会得以登基了,而建文帝恐怕也无法绕过他的那些叔叔们一承大统。
随着郭琎和刘中敷的表态,太和殿的局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名辅政大臣竟然没有支持太子。
郭琎和刘中敷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斗倒胡滢,还想获得更多的权力,虽然两人是辅政大臣,可是由于资历浅那么在杨士奇和胡滢等人面前势必被压制。
故而,虽然郭琎和刘中敷同样顶着辅政大臣的头衔但实际上两人在辅政大臣中并无多大作为,属于附庸者的角色,这可是两人所不愿意看见的。
孙皇后清晰地感觉到了大殿里的压抑气息,下意识地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静静地立在大殿一侧的李云天,紧张的心情随即平复了下来,有李云天坐镇她就感到安心。
随后,孙皇后的视线落在了身旁一名垂手躬身而立的坤宁宫总管太监身上,能坐上坤宁宫太监总管的人自然是孙皇后的心腹,此时身上带着宣德帝交给孙皇后的那两道圣旨,孙皇后要根据太和殿上的形势来公布相应的圣旨。
值得一提的是,坤宁宫总管太监虽然带着那两道圣旨,但是却不知道圣旨的内容,因此这两道圣旨是孙皇后上朝前才交给他的。
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孙皇后肯定要选择让李云天官复原职的那道圣旨,否则的话太子将被越王夺走皇帝的宝座。
大殿里一派沉寂,众大臣纷纷抬头望向张太后想听听张太后的意见,此时身为太子的皇祖母和越王的母后,张太后在此事上的意见异常重要。
“越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在众人的注视下,张太后打破了现场的沉静,皱着眉望向了立在大殿右侧前方皇族里的越王。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闻言纷纷望向了越王,自从两派官员在朝堂上为了越王继位一事爆发争吵以来,越王立在那里一言不发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
“母后,儿臣认为一切因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否则我等无颜面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在现场众人的注视下,越王上前一步,冲着张太后一拱手后沉声说道。
张太后闻言脸色顿时变了几变,心中一声哀叹,原本她还抱有最后的希望认为今日朝堂之事与越王无关,可从越王的回答中她的希望化为了泡影,很显然越王也有着争位之心,否则不会回答得模棱两可。
“越王,太子乃大行皇帝所立储君,虽年幼但有大行皇帝所选的肱骨大臣辅佐,哀家相信定能治理好大明的政务。”
不仅张太后,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也都听明白了越王言语里的意思,私下里不禁一阵骚动,张太后见状沉吟了一下,面无表情地向越王说道。
虽然张太后是越王的生母,但她还是大明的太后必须要为大明的颜面和皇族的利益着想,大明三十多年前已经发生了令世人感到震惊的“靖难之役”,永乐帝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如今要是身为皇叔的越王也夺得了太子的江山,那么无疑将成为大明历史上的一大丑闻,皇家的颜面要往哪里放?
尤为重要的是,如此一来越王就开创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开头,使得后世的皇族子孙得以效仿,大明的江山将由此陷入动荡,引发不少皇族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因此,张太后为了大明的颜面,同时也是为了大明长治久安,她必须要支持太子登基,故而委婉地劝诫越王放弃。
“太后,臣以为大明江山不宜旁落他人手中,否则有违祖制!”张太后的话音刚落,先前一直没有开口的军阁次辅王骥就沉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