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楼 > > 执宰大明 > 第813部分

第813部分(1 / 2)

>?br />

既然新军军制改革是朝廷的大势所在,那么南方诸都司的高级武官们知道他们无法阻止,因此不如主动出击寻求改变。

在北方诸都司的军制改革事宜中,中高级武官都得以留任,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中低级武官,因此那些都司的高官们自然不会担忧头上的乌纱帽。

其实,大明也想在南方进行军制改革,一劳永逸地解决掉卫所制所带来的顽疾,可惜大明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南、北都司同时进行新军军制改革,要知道那需要大量的银子,所以就先在北方诸都司进行改革。

纵观大明的内外军务,随着北元的灭亡以及帖木儿帝国的臣服,如今勋贵集团最关注的就是南方诸都司何时进行新军军制改革,故而张辅有此一问。

正统帝闻言不由得望向了张氏太皇太后,由于他年幼尚未亲政,故而国家的军政事务都是由张氏太皇太后拿主意。

“忠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张氏太皇太后的视线落在了立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身上,不动声色地开口问道。

推动南方进行军制改革最大的阻碍就是资金,李云天虽然不是掌管国库的户部尚书,但对大明的财政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上新军军制改革是由其主导的,所以张氏太皇太后自然有此一问。

随着张氏太皇太后话音落下,现场的文武重臣纷纷望向了李云天,这件事情还真的只有李云天才能回答,要知道北方诸都司的军制改革可是由讲武堂和正统帝的内库出的钱,而那些钱是李云天赚来的。

说实话,户部国库的资金还不如讲武堂的钱多,单单讲武堂这些年的支出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维持着讲武堂旗下军队的日常运作和交趾、辽东、蒙古以及关西衙门的开销。

故而,朝廷何时才能有钱推动南方诸都司的新军军制改革,当然要看李云天这个财神爷的打算。

况且李云天现在正当壮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主导南方诸都司的新军军制革新,这是在场众人所无法比拟的。

“禀皇上、太皇太后,依照大明当前的局势,臣觉得十年内可对南方诸都司进行军制革新。”李云天知道此事躲不过去,因此仔细想了想后给出了一个期限,他这样所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大明的境况得出来的结论。

由于北元灭亡、帖木儿帝国臣服,所以大明周边已经没有值得兴起刀戈的战事,唯一要对付的就是朝鲜国和倭国。

在李云天看来,十年时间足以摆平朝鲜国和倭国,然后可以在南方推动新军军制改革,有了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的经验,南方诸都司新军军制改革将会顺利许多。

“十年!”张氏太皇太后闻言微微颔首,她相信李云天一定会说到做到,故而有李云天的这番表态她也就放心了。

“太师,告诉南方诸都司的将士,十年之内朝廷定会对其进行新军军制革新。”正统帝见张氏太皇太后点头,于是开口沉声向张辅说道。

张辅闻言一躬身,随后退回到了队列中,现场的勋贵不由得眼神闪烁,暗自盘算着在这之前如何争夺改革后的南方诸都司卫所军的掌控权。

“皇上、太皇太后,臣有三疏启奏!”

等张辅回到队列,杨士奇走上前一步,沉声向正统帝和张氏太皇太后禀告道,“其一,建庶人虽死,但其毕竟是太祖皇帝嫡孙,故而应当编修实录以告后人,以免民间妄自猜测。”

所谓建庶人自然指的就是建文帝,永乐皇帝靖难后把取消了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朝那几年归入了洪武朝,视为洪武朝的延续,不承认其大明天子的地位。

由此一来,朝廷自然也不会给建文帝编修实录,这使得建文帝从明朝的史书中消失。

随着永乐皇帝的驾崩,朝廷中的文官们开始倾向于给建文帝修录,毕竟建文帝曾经是大明正统的天子,而靖难时文人们可是支持建文帝,这使得建文帝获得了文官集团的同情。

永乐皇帝后,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乃是现在的正统皇帝,都对文人比较亲近,思想也比较开明,故而文官集团给建文帝修录的呼声越来越高,杨士奇于是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提了出来,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贤德肯定会给文官集团一个满意的交待。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果然,张氏太皇太后闻言柳眉先是微微一蹙,随后看向了正统帝,“皇上,建庶人虽然罪无可恕,但他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嫡孙,哀家觉得可以为其修录,皇上意下如何?”

“朕也觉得可行。”既然张氏太皇太后已经同意了,那么正统帝肯定不会阻止,闻言向张氏太皇太后点了点头。

李云天心中暗自摇了摇头,杨士奇这个时候提出来给建文帝修编实录张氏太皇太后即便是再不愿意也不会拒绝,毕竟正统帝还需要文官集团的辅助,她这样做是在对文官集团的安抚。

“皇上、太行太后,永乐皇帝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然洪熙皇帝已经给方孝孺诸臣平反,故而臣恳请解除这条禁令。”杨士奇随后沉吟了一下,开口说出了他的第二道上疏,也与建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

“洪熙皇帝当年下诏给方孝孺等人平反时哀家就在其身边,方孝孺等人既以无罪,那么永乐皇帝的禁令应当解除,皇上觉得如何?”

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随后咳嗽了起来,等咳嗽停了后望向了正统帝,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意见。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细微变化,知道张氏太皇太后心中已经动了怒气,否则不会借着咳嗽来调整心态,杨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来无疑是在向张氏太皇太后逼宫。

如果想要取消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的话,宣德皇帝和张氏太皇太后早就办了,可自从洪熙帝后这条禁令依旧存在,这已经足够说明了皇家对此事的态度,或许文官集团并没有什么别的居心,只是想给方孝孺彻底平反而已,但此举在李云天看来无疑是趁人之危,逼得张氏太皇太后不得不答应。

“就依皇祖母说的办。”正统皇帝现在还不清楚张氏太皇天后实际上已经在与文官集团进行了交锋,闻言微微颔首,准备下诏废除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

“皇上、太皇太后,太祖皇帝鉴于前朝阉宦乱政,曾经铸有铁牌悬于宫中……”,杨士奇闻言心中不由得微微松了一口气,随后再度一躬身,把他的第三道上疏提了出来。

听闻杨士奇提到“阉宦”乱政,躬身立在正统帝身后的宋大山和王振纷纷脸色一变,就连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的脸上也流露出不悦的神色,这可是内侍最为忌讳的称呼。

李云天没想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的事情,脸色顿时微微一变,这一下可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逼宫了!

第1211章 心智较量

张氏太皇太后也没有料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上闪过了一丝怒色。

虽然张氏太皇太后脸上的怒容一闪而逝,但这没能逃过就站在床前的李云天的双眼,一览无遗地被李云天看在了眼中。

李云天此时也无计可施,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打断杨士奇吧,故而唯有在心中暗自苦笑,很显然张氏太皇太后不会答应杨士奇的这次上疏。

表面上看起来,杨士奇的这道上疏有理有据,是忧国忧民之举,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君权与臣权的一次碰撞。

朝廷上的文官们想要借着张氏太皇太后弥留之际一举打垮代表着君权的内廷,使得内廷无法再对文臣集团掣肘,而张氏太皇太后希望文官集团辅佐年幼的正统帝,故而很难拒绝文臣集团的这个要求。

而只要有了张氏太皇太后的首肯,那么文官集团下一步就是要依照张氏太皇太后的“懿旨”废除内廷,把权力收回文官集团,而这可绝对不是张氏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