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子里那些看热闹的街坊邻居们此时不由得低声议论起来,谁都知道赵宁儿在定亲后跟着野男人跑了,结果导致南方家里来退亲,其名声早已经臭了半条街,谁家还敢娶这样的媳妇?
“这位大姐,我看您是来错地方了,我们家宁儿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哪里有什么喜呀!”中年妇人听见了院子里人们的那些议论,双目流露出了哀伤的神色,强自镇定地向中年妇人说道。
“夫人,老婆子当然不会来错了!”六姑闻言摇了摇头后笑着说道,“宁儿小姐现在在忠王府,忠王王妃非常喜欢宁儿小姐,因此让老婆子前来给王府的四小王爷提亲。”
“忠……忠王府?”听闻此言中年妇人不由得怔在了那里,一脸惊愕地望着六姑,万万想不到她会说出如此一番话来。
有些嘈杂的院子也刹那间就安静了下来,人们面面相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赵宁儿会与大名鼎鼎的忠王府扯上关系,而且还惊动了忠王王妃。
“夫人,宁儿小姐这次嫁过去可是当四小王爷的正室,未来很有可能就是郡王王妃,老婆子在这里给夫人道喜了。”
六姑见中年妇人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于是笑着向她拱了拱手,随后向身后跟着那些随从说道,“快,把王妃的送的礼物奉上。”
随从们随即放下了礼盒后打开,里面装的是金银首饰和绫罗绸缎,看得院子里的人眼花缭乱,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市面上的上品。
“这些只是王妃的一点儿心意,如果夫人和老爷对这门亲事没有异议的话,聘礼随后会奉上。”六姑笑眯眯地向中年妇人说道,“不是老婆子多嘴,夫人,这种好事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您与老爷可千万要抓住这次的机会。”
“快……把你爹和爷爷喊来!”中年妇人这才回过神来,知道自己并不是在做梦,连忙冲着从屋里出来的年轻人喊道,这个年轻人是赵宁儿的大哥,而与中年妇人一起做针线活的少妇是赵宁儿的大嫂。
赵宁儿被忠王府王妃看上,准备让其当李安明正室的消息刹那间就传遍了京城,在市面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谁都不会想到堂堂的忠王府会娶一名平民之女作为李安明的妻子,要知道李安明在大婚后可是要成为郡王的人。
一时间,惋惜者有之,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人生百态尽显其中。
面对忠王府的这门亲事赵家自然不会反对了,虽然他们并不是攀龙附凤的人,但既然忠王府已经按照礼数让媒人前来提亲他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当然了,在外界看来赵宁儿这次可谓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但这是赵宁儿的造化赵家的人也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些非议而毁了赵宁儿的幸福,更不会使得忠王府丢了颜面。
因此,李安明和赵宁儿的亲事非常顺利地就确定了下来,并且选了十月的一个吉日给两人完婚,绿萼希望赵宁儿的第一胎生在京城而不是西域,故而李安明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在开春李云天离开之前使得赵宁儿怀上身孕。
赵宁儿一下子成为了京城万千平民少女心目中的偶像,对于她们来说赵宁儿的经历简直就是一个传说,充满了童话般的色彩,要知道她嫁进的可是忠王府,大明勋贵排名第一而且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忠王爷竟然成为了她的公公,单单想想就足以令人万分激动。
第1393章 为民请命
对于李云天来说,李安民和赵宁儿的亲事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他此次回京有很多事务忙碌,除了布置巡视南洋和西域期间讲武堂和都察院的事务外,还要在内廷和文官集团之间周旋,调和双方的矛盾。
在李云天的出面下,“城建税”获得了文官集团的首肯,这并不是说李云天的面子够大,关键是李云天在商业上是行家,与民争利之说根本就在李云天面前站不住脚跟。
不过,“城建税”并不是面对所有的商户征收,只有营业额达到一定标准的商户才缴纳,实际上主要针对的那些富有的商贾而言,对小商小贩并没有影响。
而且“城建税”并不全部上缴到税局,税局每年年底会把一半的“城建税”拨给当地的衙门,作为当地建设的资金。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讨价还价和妥协,在京城闹得风风雨雨的增税一事终于在李云天的注视下缓缓落下了帷幕,无论是内廷还是文官集团都对这个结果比较满意。
李云天这次回京城清晰地感受到内廷势力在这两三年里的迅速扩张,以他主政的都察院为例已经出现了投靠内廷阵营的御史。
说起来李云天的这个左都御史真的很不称职,虽然他是都察院的主官但一年到头来都在都察院见不到踪影,都察院的事务由几名堂官代劳。
但李云天又无法辞去这个职务,先不说他是文官出身一直担任着文官的职务,辞去左都御史后朝廷里将没有合适的职务给他,单单正统帝需要用李云天来威慑文武百官就需要李云天待在这个位子上。
其实,按照资历李云天现在完全能够进入内阁,过上两年接替杨溥担任内阁首辅,可惜的是李云天不仅是左都御史而且还执掌着讲武堂,并总督交趾、广西的事宜,根本无法卸下身下的这些职务,因此唯有以左春坊大学士的身份协助内阁处理事务。
随着杨溥年事已高,内阁可谓出现群龙无首的格局,新晋的几名辅臣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都无法与杨溥相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内阁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宣德帝时期,“三杨”能力卓绝使得内阁迅速攀上了一个巅峰,此时必然会受到人才断档的困扰,也就是所谓的盛极而衰。
幸运的是内阁里还有李云天这个不是内阁辅臣的左春坊大学士,等到杨溥告老还乡之后还有他来坐镇内阁,不至于使得内阁受到太大的影响。
作为京城最重要势力的内廷,在李云天看来经过这些年的暗中蓄力此时其羽翼已丰,已经足以与文官集团相抗衡。
在内廷四大巨头中自然要数执掌司礼监的王振最为风光显赫,虽然他在内廷的排名位于紫禁城内务总管宋大山之下,但由于宋大山行事低调,这就使得他成为内廷的脸面,出入时已经前呼后拥,看上去非常气派。
文官集团对王振可谓是又鄙夷又忌惮,鄙夷王振是个对不起祖宗的阉人,忌惮王振手中的披红大权,如果京城各大衙门的奏章不能被司礼监加盖玺印的话就无法付诸实行。
不过与历史上相比,王振的权限已经被削减了许多,主要是在东厂的权力受到了东厂厂督鲁荣的限制,不能随性所欲地调用东厂的番子行事。
鲁荣身为紫禁城内务副总管、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原本就有着不小的权势,再加上他是孙太后的同乡,故而在内廷与王振围绕着东厂斗得十分厉害。
毕竟鲁荣是东厂的厂督,谋略和心计不下王振,故而经过一番较量后王振知趣地让出了东厂的主导权,但平日里也能调动东厂的人行事,这点儿面子鲁荣还是要给王振的。
让鲁荣制衡王振是李云天在内廷下的一步妙棋,在内廷的四大巨头中,排在首位的宋大山是李云天的一部暗棋,不到万不得已不动用他,宋大山虽然平常行事低调但内廷的人都非常忌惮他,要知道他才是紫禁城所有宦官的首领,一旦动怒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内廷四大巨头中的金英,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宣德帝驾崩后他就处于“归隐”的状态,平日里行事比宋大山还要低调,非常清楚明哲保身的道理,以免遭到别人的嫉恨。
因此,内廷四大巨头中让文官集团感到头疼的人就是王振和鲁荣了,王振的披红以及鲁荣的东厂使得文武百官非常忌惮,可谓是内廷的两大杀手锏。
由于内廷的崛起,同为皇帝服务的锦衣卫北镇抚司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打压,再加上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马顺和副镇抚使张大章是分别依靠王振和鲁荣才得以坐上现在的宝座,故而自然对内廷是言听计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