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小小昏君
“女郎,刺史府到了。”
女子被仆女扶下马车,抬头看着刺史府高大的门楣,幽幽一叹。
“好生气派。”
这时她才发现有人在注视着自己。
回过头,恰与冯蕴打量的目光对个正着。
冯蕴微微一笑。
善意的,温和的。
裴獗看她一眼,不说话。
她将冰盆里镇着的果子拿一个出来,又用绢子擦擦元尚乙的小手,塞给他吃。
小小的一个昏君啊。
好乖的孩子。
裴獗眼一睁。
这时,门房出来了。
总之,杨家和李家的婚事鸡飞蛋打不说,平常见面也分外眼红,很不对付。
也是她从贺传栋那里听来的。
不问对错,只问她是不是想……
元尚乙方才一直沉默,突然抬起眼,盯着冯蕴,“娘子不想这个杨三娘子投靠刺史府,对不对?”
裴獗眉头皱得能夹死个苍蝇。
元尚乙也习以为常,点一下头。
裴獗不说话。
北雍军看到他的时候,已然死在一滩血泊之中,不是自己人杀的,肯定就是对手杀的。
可随着姑娘日渐长大,身子骨慢慢壮实起来,而贺洽父子一直没什么大出息,又投效军中,在杨家看来,贺传栋不是佳婿人选,就委婉地拒了婚。
冯蕴淡淡地道:“杨家不是瞧不上贺家吗?现在贺家有权有势,要另娶新妇了,又巴巴地找上门来,是要做什么?”
那么,上辈子那位倒霉的李家公子也是看龙舟淹死了,杨三娘子得了个“克夫”之命,不好再许人,这才调过头来找上曾经瞧不上的贺家。
裴獗静静看着她:“你要如何?”
一阵沉默,他慢慢道:“国事依国法,家事有家规。不该你我出面。”
裴獗:……
冯蕴在心里琢磨一下。
“这件事,我自有主张,还用不着阿元出手。杀鸡焉能用牛刀?阿元的力气,是要花到大事上的。”
冯蕴是为了行商方便,也为长门设计了一款徽记,是她自己亲手画的。
冯蕴道:“那也不是贺洽去放火杀人的,跟他什么相干?”
跟着一道出来的,是刺史府的管家,很是客气的将马车引到侧门,徐徐而入。
门房看一眼冯蕴,客气地跟葛广小声交谈。
一个大男人,不便说什么。
冯蕴侧过脸去,抓住他的手,按到肩膀上。
裴獗看过来,“兴和朝中书侍郎,杨弓。”
贺夫人杨氏和这位杨三娘子,其实是本家的堂姑侄。
“原来如此。”
中京事变时,李宗训要北逃,杨弓自然不愿跟他去邺城。
他拍拍冯蕴的手背,提醒道:“消消气,陛下还在这里。”
正是姓杨的。
可运气不太好。
冯蕴如果不帮她撑腰,她就得生生让人压死。
她从一开始就因为文慧对杨家有了敌意,说什么都是无用的。
冯蕴有些好奇,差葛广去问,那是谁家娘子。
图案是松果风铃的幻化,安渡城少有人不知。
杨夫人虽然伤心,但那是她的娘家,最多也只能怪丈夫和儿子不争气,不会当真跟娘家去闹。
元尚乙也蹙着小眉头,仿佛在思考什么。
元尚乙摇摇头。
“那我可不可以下一道圣旨,让贺刺史不许收留此人?”
裴獗坐在车里,原是没有注意。听到她的话,这才顺着视线看了一眼。
这么一说,冯蕴恍然大悟。
“不要脸皮”这种话,不合适在皇帝面前说,还是这么小的皇帝。
冯蕴道:“贺家要么另外安置这个堂侄女,要么就跟长门断了这桩姻亲。胆敢背后搞小动作,偷偷摸摸把人接回府里,当少夫人看待,我是不依的。”
至于李宗训认不认这桩官司,不得而知。
冯蕴也知道这一点。
裴獗道:“杨侍郎颇有学问,也是可惜。”
转眼,她轻轻笑了起来。
李毅和李宗训都出自陇西李氏,但李毅是本家,李宗训是旁支。李宗训得势后,为了彰显自己在家族的正统,对本家的兄弟很照顾,李毅跟着他鞍前马后,也算得势。
冯蕴却笑得合不拢嘴。
葛广回来,在帘外小声道:
“说是弘州杨氏的女郎,前来投亲。还说,其父曾任兴和朝的中书侍郎,跟刺史君亲厚着呢。”
冯蕴心生凉意,很是不安。
“不是安渡人,远方来的。”
杨家三娘正是贺夫人亲眼选中的儿媳妇……
冯蕴静静地看着,淡淡地一笑。
杨家上赶着跟李家结亲,有巴结丞相府的意思。
文慧上辈子是贺传栋的小妾。
而贺传栋后来也娶了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