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设想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
你是否明白什么是潜在的回报?
如果你能清晰、坚定地回答上述几个问题,那么你创业成功的胜算将会很高,你可以开始着手准备创业了。
【案例】企业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计划
2003年,当业界人士纷纷惊呼“台式机的微利时代已经来临”,当人们看着一个又一个企业销声匿迹时,紫光却“不合时宜”地决定进军台式机业务。
一年多过去了,李志强的努力没有白费。紫光PC走完了同类厂商3~5年的路,在坚持不放账销售的情况下,销量突破16万台,库存周期23天,资金的平均在途时间只有2。5天,被业界人士惊叹为“紫色奇迹”。
这个奇迹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来源于周密的计划。在决定进军PC领域之前,李志强已经反复考虑过了,他决定挥起“技术利剑”向笔记本的“同价同质化”开刀。在他的计划中,紫光笔记本的产业导向必须与用户导向并重,为每一个特定用户群专门定制产品。所以,紫光笔记本的家族中增添了好几个新成员:专为女性的、专为学生的、专为商务人士、专为高端需求人士的……
正当紫光的台式机、笔记本、扫描仪、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渠道分销、医疗电子搞得热热闹闹时,李志强又萌发“巩固优势、整合资源”的新灵感——带领紫光勇闯手机行业。
当然,李志强知道紫光的生产基地从“零”做起是不现实的,但是不怕,他同样有周密的计划。第一步,他同来自台湾的手机生产巨头——仁宝公司——联手在天津建立了紫光海泰手机生产基地。仁宝公司向紫光授权100万台手机订单,紫光首批100万台手机将出口海外。与此同时,紫光还与韩国的手机设计公司深入合作,并且从摩托罗拉揽入100多个精英骨干,以此形成了紫光手机生产的大型团队。
案例分析紫光“不合时宜”地进军台式机、紫光笔记本的发展、紫光进军手机业、紫光在发展路上的一帆风顺,这都离不开起初有效完善的企业计划。因而,作为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去做,而是要制定有效贴切的创业计划书,并要不断地完善和分析创业计划。这份详细周密的计划,比任何宏伟的想象更有谱、更有说服力。
第二篇 战略篇·做什么,决定事业高度
第04章 做熟不做生
生意场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做熟不做生。这句话能流行自然有它的道理,创业领域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对与不对,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创业者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是一条捷径。特别是在创业初期,能否做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对这个项目的熟悉程度。如果创业者坚持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就一定要慎之又慎。
●细节16 越陌生,越危险
许多创业者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都会犯难,于是常常向亲朋好友、同事、咨询专家、创业培训机构请教,而他们给创业者的回答往往使得一些人失望:“我们不会也不能直接给你推荐项目,而会教你一整套选择和评估项目的思路,我们希望靠你们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是的,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应该从事哪个行业”,你所能得到的建议只会是一些原则,比如“越陌生,越危险”。任何时候,你都不能盲目跟风,进入热门生意的不见得人人赚钱。在创业之时,你所选择的项目与自己过去的从业经验、技能、特长和兴趣爱好越吻合,则越有内在和持久的动力,成功可能性越大。
【案例】越陌生,越危险
葛某从事药厂生产管理已经近7年,后来看到做代理商的朋友们发了,于是就和几个朋友合伙做起了地区代理,因不熟悉市场,产品选择不当,葛某不仅在此项目中一无所获,2年中还赔了10多万元,加上自己的机会成本共损失近30多万元。
眼看着做代理行不通,葛某不甘心,又打算与几个朋友合伙做餐饮。他们每个人都拿出一些钱,商量着开一家酒楼。但等到200万元资金到位准备装修时,才发现200万元根本不够,无奈又各自借了很多钱。原来,大家只是想象着干餐饮“有多赚钱”,但真正懂得行道的却没有一个。由于先期没做任何预算,又对餐饮行业太过陌生,酒楼勉强经营了一段,不但没挣钱,还欠了很多外债,几个要好的朋友也不欢而散。无奈,葛某只好再次放弃餐饮业,重新进入一家保健品公司做起了老本行。
案例分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是行家才能挣到钱,不要眼红其他人的收益,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尽量不要参与。比如案例中的葛某,做熟了生产管理,却因听说做代理赚钱而改行,可是刚刚入门的他看不懂产品,也找不到合适的进货渠道,等他弄懂产品摸清行情时,很可能市场已被他人捷足先登,甚至还有可能已吃进了大批一百年也卖不出去的垃圾产品,所以会赔得一塌糊涂。所以,创业者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一定不要像案例中的葛某一样,而是要选择自己有所了解的行业。
●细节17 做你擅长做的事
对于创业的成功,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微软公司创立时只有比尔·盖茨和艾伦两个人,他们最大的长处是编程技术和法律经验。两个人立足于自己的长处,成功地奠定了在这个领域的坚实基础。在以后的20多年里,他们一直不改初衷,“顽固”地在软件领域耕耘,任凭信息产业和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从来没有考虑过涉足其他经营。结果,他们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心中有一把丈量自己的尺子,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可以扬长避短,再抓住发展机遇,这个世界上便有了“塑料大王”、“汽车大王”、“钢铁大王”等企业巨人。
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战略一样,每个人都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创业项目,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换句话说,当你在与人相比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
【案例】耐克快速成功的秘诀
耐克正式命名是在1978年,到1999年时,它的销售额已达到95亿美元,跨入《财富》500强行列,超过了原来同行业的领袖品牌阿迪达斯、锐步,被誉为近20年来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费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