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人家庭的所有家当,全都体现在家里女人的头面上,各种银首饰、挂件,谁的多谁就是寨子里的富人。但也仅限于此,他们大多数家庭连瓷碗都用不上,只能用木头挖成一个碗,家里的火塘上吊着一口铁锅,谁家的新、大,谁家日子就过得好一点。至于食物嘛,那是有啥吃啥,黎人不善于耕种,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没法大面积耕种。土地是有,但是树林里野兽虫子太多,种下去的种子还没等发芽呢,一多半就被野兽和虫子吃掉了,剩下一半刚发芽,也就被啃光了。所以他们还过着狩猎、采集、以物易物的原始生活。
对于用铁矿换粮食的生意,几家在石碌附近的黎人头领都表示愿意干,不过他们不认识啥是铁矿,倒时候还得由洪涛这边派人教教他们。但是对于举族迁徙去金河湾的事情,几家黎人头领都不太乐意,虽然他们和疍家人关系不错,却也没好到可以性命相托的地步。金河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去了之后适合不适合黎人生活、会不会受欺负,都是他们所担心的。
洪涛也没指望一次接触就能说服他们,就算亲兄弟,你突然跑人家家里说让人家搬家,成功率也不会太高,必要的心理准备他还是有的。不是不放心吗?那好,咱想办法让你们放心不就得了。什么办法呢?派人去考察呗!找几家愿意去的黎人,跟着船一起走,到金河湾住个三俩月,合适不合适立马就清楚了,到时候再聊走不走的问题不就容易多了。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洪涛想得有点太容易了,黎人如果这么开明、这么乐意改变,他们早就下山归化宋人了,还用得着他来劝说?一个族群的顽固性是很强的,越是封闭的族群,这方面就越顽固。他们会固守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轻易不肯改变。洪涛此时又没法用他的忽悠大法,因为双方语言不通,说了全是白说,还得由荣老头翻译。忽悠这门学问,是需要语气、神态和很多身体细节来陪衬的,通过别人翻译的只是语言的含义,其中的很多元素都被剔除了,基本也就失效了。
“啊!又娶一个媳妇?翁翁,我已经为金河湾牺牲一次了,总不能每次都轮到我吧,要不您也来一个得了!哎呀!”黎人也没完全拒绝洪涛的提议,人家说了,如果让疍家的首领娶了黎人首领的女儿,那两家人就是亲戚了,亲戚说话他们还是信的。所以几个黎人头领身旁突然就多出几个黎人小女孩,娶哪个都成,反正得来一个。
第七十三章航海学校
如果这些黎人公主能像塞尼娅那样成熟,洪涛心里的抵触情绪还不是很大,问题是她们恐怕连十五岁都不到,再加上黎人本来的个子就比较矮小,看上去就和小学生似的,这尼玛让洪扒皮咋下嘴啊。不过人家指明了是要嫁给疍家首领的,来的时候洪涛还特意装了装逼,腆胸迭肚的走在正中间,现在他知道了,装逼装不好就成傻逼了。
荣老头肯定是不能娶,他乐意人家黎人也不乐意,洪涛在挨了老头一巴掌之后,勉强从那几个黎人小学生里挑了一个看上去略微顺眼的当了媳妇。幸好她们不出嫁之前是不在脸上刺青的,否则洪涛真没法娶,大晚上一睁眼,旁边躺着一个青面兽杨志,这还让不让人活了。黎人有点母系社会的影子,他们结婚不是嫁女儿,而是娶女婿,男方要去女方家里办亲事。于是洪涛连拖延的机会都没有,两天之后就在黎家寨子里成了黎家的女婿,他的新媳妇叫乌格雅拜香。按照黎人的习惯,乌是虚词,没任何意义,格雅是她的族姓,拜香是她的名字。
古代人就是有意思,他们觉得联姻之后就是自己人了,不光人民这样想,就连国家高层也这样想,也不光是中国人这样想,欧洲那边也是一样。这就是时代的不同,联姻这个事情在洪涛看来,还不如国内九十年代的合同管用呢,连张擦屁股纸都不如,可是照样有很多人相信那张纸,结果就是被骗得稀里哗啦的,三角债满天飞。契约这个东西,必须有个共同的裁判准绳才好使,根本不是一种思维模式,仅仅靠一种契约来维系利益,太脆弱了。
不过他们乐意信,自己也没那个必要去反对,反正当了黎人的女婿之后。三家黎人立马就收拾了收拾家当,跟着荣老头下山了,坐上海船前往金河湾参观考察。他们住上一段时间之后,如果真的好。就会回来告诉头领,然后就会有更多的黎人开始迁徙。对于考察的结果,洪涛一点儿都不担心,金河湾不能说比大宋城市繁华,但必然比大宋任何地方都生机勃勃、都更自由自在。在那里没有太多条条框框。任何人都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获得应该有的尊重,生活水平也高于大宋绝大多数地方。如果这要还有人看不上,那洪涛也就死心了,这些人自己根本养不起,太挑嘴,还是让他们回来接着吃木薯吧。
为了让黎人更放心,洪涛还特别在学校里给黎人孩子留了一些名额。求知欲是人就有,黎人也一样,他们也想读书认字,也想去大城市里当官。可惜没这个条件。现在洪涛给了他们这个机会,虽然说不能去参加科考当官,他们照样忙不迭的把几个寨子里选出来的、他们自认为最有前途、最聪明的小孩子送到了西瑁洲上。当看到那三座大院子里有来自各地、各族的孩子之后,黎人头领彻底放心了。他们在这里没看到黎人孩子和别的孩子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大家都是在一起,没有照顾、没有特权,反倒是一种认同、一种尊重,更容易被人接受。
有了学校,有了学生,学校就可以开课了。金河湾那些入学早的学生就是新学生的代课老师。尤其是女孩子,她们当教师比当见习军官合适的多。翁丫这样的除外,你让她去讲课,一节课能打哭好几个孩子。脾气太暴,是个女汉子。
“这个叫做土豆,产于南美洲,大家记好它的摸样,过几年我会带着你们一起去那块大陆上转一转,谁能找到它。或者我们上次说的玉米、地瓜,我就奖励他一艘船,让他当船长。罗美洲……你告诉我,你名字里这个美洲在我们学校的那一边儿?”洪涛这位校长也不能偷懒,他只要有时间,就会跑过来和孩子们一起住几天,顺便当一当代课老师。他很喜欢给一大群又听话、又肯学的孩子当老师,看着他们在下面认真听讲、使劲记忆老师讲得每一句话的样子,洪涛就感觉自己是在花园里种花呢。孩子们都是小苗儿,只要自己认真浇灌,他们就会长大、开花、结果。这种成就感一般工作里找不到,怪不得都把老师比喻成园丁,确实很形象。
“在……右边……”罗美洲是罗有德的小儿子,他那亲爹为了时时刻刻提醒洪涛别忘了去美洲寻找土豆、地瓜和玉米,把儿子名字都改了,还坚持送到航海学校里来接受专业教育。对罗有德而言,有一个大儿子去争取功名就够了,洪涛这边他更看重,如果不是他小女儿年岁还不够,也得一起送过来。而且他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把小女儿的名字也改了,叫罗澳洲,看来他还想去洪涛的家乡看看。
“嗖……啪……啊!什么左边右边的,说东南西北!”答案刚刚出口,小胖子罗美洲就遭到了洪涛的独门暗器攻击,一颗用鲸鱼骨磨制的小球就准确的打在了他的脑门上。这玩意是洪涛发明出来给孩子们玩的弹球,这里上课时间短,课间休息时间长,操场上专门有弹球场地,男孩子们都喜欢玩这种赢了就可以把别人弹球拿走、输了就被别人拿走自己弹球的游戏。洪涛有时候也会和孩子们一起玩,他肯定是大赢家,所以兜里总是装着一把骨头弹球。上课的时候这玩意就是暗器,谁让他生气谁就得挨这个玩意袭击,很疼啊,骨头一点不比石头软。
“……上东下西……左南右北……是、是……嗖、啪、哎呀……”罗美洲瘪着嘴,伸出胖手指头,努力回忆着口诀,还没等回答上来呢,脑袋上又挨了一弹球。这次力道更狠,打得他眼泪直在眼圈里转,却不敢哭出来。因为这里的规矩和他家里不一样,在家哭了马上有保姆、佣人、妈妈过来哄,在这里哭了,立马去教室外面罚站,一天都不会有其它孩子和爱哭的人玩,说话都不成,这是那个大个子校长规定的。罗美洲很纳闷,自己的父亲干嘛要把自己送到这个地狱一般的学校里来学习,放学了也不许回家,要和这些孩子住在一个叫做学生宿舍的地方,日常生活都要自己打理。
“坐下吧,好好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今天呢,我们再学一个新东西,叫做烟叶!它也产于南美洲。这个东西是这个样子滴……看清楚了哦,校长非常需要这个玩意,如果以后谁找到了这个,校长让他去战舰上发射霹雳弹,想打多少就打多少!”洪涛没有惩罚罗美洲,这个孩子在家里上过私塾,认字儿,但是不太习惯这里的学习环境,脑子也没继承他爹的灵光,除了喜欢吃之外,别无长处。
洪涛不歧视他,也不讨厌他,孩子嘛,学习快慢很正常,只要他能慢慢适应,就是好孩子,和那些没事就爬到树上去的黎人孩子比,罗美洲还算是省心的好孩子呢。不过洪涛这个校长就不太合格了,他不光教孩子认识正经东西,还把烟草画了一幅巨大的图画,挂在了黑板上。这要是放在后世,学生家长能把他吃喽,好嘛,上个学你教我们家孩子找烟草,这是什么破学校啊!不过在这里没人敢反对洪校长,他就算给孩子们讲西厢记,孩子的家长也不会多说半句的。
因为这座学校是免费的,不光免费还出钱给学生购置衣服、文具,一日四餐顿顿有鱼、有肉、有牛奶、有水果,用海商的话讲,学校比广州城里吃的还好。不收学费是不收学费,但洪涛收捐款,谁捐钱了,就把他的名字刻在学校门口的墙上。海商们一辈子也没指望能在什么公共建筑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号,捐点钱给学校,里面还有自己的子侄辈,不冤,捐吧,于是洪涛不光没掏一分钱补贴给学校,还赚了不少。
当然了,这些钱都是有账目可查的,一分钱也不会挪作他用,全都要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目前学校还是木头房子,洪涛已经和计划好了,在收集黎人的铁矿石时,再顺便购买一些山里的石头,用船拉到西瑁洲上。课余时间就让孩子们去凿石头、搬石头,然后在西瑁洲的山脚下,也就是自己那座小院子旁边盖两座两层楼高的石头大房子,回字形,以后这里就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了。虽然西瑁洲属于热带气候,但是海岛上比较潮湿,小孩子长期住在木头房子里,身体可能会受影响。
说起学校的问题,洪涛刚开始其实是打错了算盘的,他想而然之的以为宋朝的普及教育很差,因为元明清那些朝代确实很差,很多穷人是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不仅花不起那个钱,也没有那么多机会。所以他在办这个学校的时候信心满满,总以为只要免费教授给别人知识,宋朝的平民百姓就会把儿女拼命往他这里塞。
第七十四章宋代教育体系(2320月票加更)
结果他的学校里学生确实也满额了,但这不是他这个学校的功绩,而是他这个人的号召力。说白了吧,就是那些海商都知道他会赚钱、能赚钱、在大海上是个强有力的靠山,于是都把自己家的孩子和亲朋好友的孩子给送来了,再加上疍家人和黎人的孩子,才能把生源招满。如果不是有海商帮衬,不是有疍家人和黎人这两个在大宋不受待见的化外之民,他这个学校除非能挣钱,否则不会有宋人的孩子来上学的。
为啥呢?罗有德告诉了他答案,因为宋朝的普及教育体系并不差,只要想上,大多数人还是能上学的!
宋朝的教育系统由上至下很完备,由中央政府创办的叫太学,分文武两座,相当于后世里的大学,一个文科大学、一个军校。太学采用的是三舍制,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啥意思呢?差不多就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每个舍还分了若干个斋,差不多就是班级吧。最好玩的是宋朝的太学里还有学分制,一年级学生攒够了学分,就升二年级,二年级学生攒够了学分就升三年级。这玩意可就厉害了,学分制的精髓是什么?就是把学习成绩量化了成了学分,这要是没有一整套科学的办法来支撑,绝对玩不转。具体的学分制世界上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我没去查找,反正大宋这个学分制,还不是原始形态的,确实领先世界N百年!
除了学分制之外,宋朝的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没错,大宋京城中的太学不像任何一个朝代似的,被弄成一个官府一样高高在上的存在,它是允许任何人进入听课的,也就是旁听生。当然了,教室里肯定没有你的位置,想听可以。站教室外面听吧。
据说北宋大学士胡瑷讲课的时候,旁听生多的时候能有数千人。和胡瑷并称宋初三先生的孙复,最拿手的是讲授《春秋》,每每他讲课。就会有无数旁听生进入太学听课。朱熹编的《河南程氏文集》卷七里就有记载,是这么说的: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
太学之下。就是各个州县所设立的官学了,原则上是对所有国民开放的,也就是说大宋国民适龄儿童都可以入学。不管是太学还是官学,都是收学费的,收多少呢?每天一两文钱而已。不信?去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零,里面有一段富弼的话: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拿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按照当时大宋平民收入水平,每日差不多一百文钱左右,花一两文钱送孩子上学,确实不贵,甚至很便宜,百分之一啊。别非较真说还有更穷的人上不起学,这个问题到了新中国也没彻底解决,照样有穷人孩子上不起学。这不是教育体系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教育体系只能保证大多数人可以受到教育,并不是为所有人设立的,世界上有为所有人设立的教育体系吗?
官学的收费很便宜。太学的也不贵,《宋会要辑稿。官职》中有记载:国初以来,但补为生者,即纳束脩二千,属监司公用。也就是说宋代大学生考进了大学,学费为每人二贯钱。不是一年,是到毕业。而且这个学费到了宋英宗的时候,也给免了,以后考入大学都是免费的。
不光免费,还给奖学金,一年级每月850文,二年级和三年级每月1100文。不光大学给奖学金,所有官办学校都给,叫做伙食补贴。具体数字我没查到,但是有的学生能用这笔伙食补贴赡养母亲,可见也不是块八毛儿的,至少能供两口人吃饭了。
除了中央和各级政府所办的官学之外,宋朝人还嫌不够,于是由私人创办的私塾、书院、族学、舍馆、书会、家塾又冒了出来。这就有点像后世里的私人学校和家庭教师了,估计普通老百姓是没福气享受的,面对的是更高的教育要求。
而且宋朝的教育体系还有一个地方很先进、或者说很文明,它不排斥女孩子上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观念在宋朝没有市场,正相反,朱程理学的朱熹,也主张让女子读书。南宋时,还有女童参加了科举考试,这个玩意在元明清朝代能想像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完备的教育体系,所以洪涛的学校如果没有点特别的地方,真招不到学生。好在他这个航海学校还真特别,满宋朝也找不到一个专门教授航海知识、培养未来船长和水手的学校。而这个学校,正好满足了一部分宋人的需求,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