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1 / 2)

>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如果有一点紧张就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又遇到其他“病人”,彼此一交流,你怎么紧张,我怎么紧张,相互暗示、相互感染,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管孩子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是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一半,所以,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得很严肃,孩子处处要看家长的脸色,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很难有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

调整心态贯穿一生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只在备考期间,而要贯穿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尽管高考前,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要多一些、严重一些,但它们多数是过去就萌生的,只是这时才显现出来。

年龄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不多,他们不大懂事,也不存在面子问题,因而自我冲突很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可能站在大街上撒尿也无所谓。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他有羞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三、高三这几个阶段,孩子面临着升学,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就慢慢多起来。直到他们进入大学、走上社会,新的环境会产生新的失衡。人的一生就是在防止与克服心理问题过程中度过的,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一次解决了心理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关键是我们如何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让孩子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独立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较快较顺利地度过困难时期,尽早取得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心理平衡。

心态制约考试成绩

我从1996年开始研究高考,用自己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近4万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大约有32%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系。

根据研究,考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与他的语文、数学、英语考试成绩成正比,换句话说,心理素质越好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也越好。当然这是从整体上来讲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种情况。

另外我发现,不少学生非常努力刻苦,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根源是存在心理问题。例如,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学习有压力,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心态不平衡等等,这类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整好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

第7节:以家长的言行感染孩子

有一个18岁的女孩,走路时屁股一扭一扭的,和她妈妈如出一辙,同学们都半开玩笑地说这走路姿势是她妈妈遗传给她的。其实,妈妈的行为习惯不可能真的通过遗传基因“遗传”给女儿,而是通过“感染”等心理机制传给了她。这个女孩从小就跟在妈妈身后走路,看她一扭一扭的,自己也就不自觉地一扭一扭,逐渐习惯成自然。

还有一位高三的男孩,他父亲说话时总是没开口就先咳嗽几声,右手还使劲往下甩。结果这一套全被孩子“学”去了。他跟同学说:“我不咳几声就说不出话来,不甩手就感觉说话没力气。”

北京市有位考生姓赵,平时成绩一贯很好,一模时却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他心里很不踏实,因为通常的说法是“一模最能反映高考成绩”。二模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分数还不如一模,他就更紧张了,因为事实上二模的难度低于一模。

不过,当孩子的父亲了解这些情况后,并不责备他,反倒对他说:“有实力终究会考好的。”父亲说的话让他感觉很实在,乐呵呵的神态也让他在情绪的低谷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直到高考前两天,父亲也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千叮咛万嘱咐”,看起来泰然自若,父亲稳定的情绪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安慰。

2004年6月7日,他以平常的心态独自去考场,在路上不断地默念父亲的话,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有实力就能考好。连续几场考下来,他的发挥都很正常,总成绩超过600分,实现了自己第一志愿。

家长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暗示力量。父母积极的心态必定会使孩子产生良好心态,为他们的高考加分,反之则产生负面影响。大人唠唠叨叨,孩子则心绪不宁;大人沉默寡言,孩子则精神抑郁;大人喜怒无常,孩子则情绪不稳;大人神色慌张,孩子则忐忑惊恐;大人丧失信心,孩子则消极颓废……

营造安静、宽松、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

每个考生的家庭居住条件不同,对他们心态产生主要影响的不是房屋面积的大小,而是家中是否有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

我曾经访问过300多个省级高考状元,他们大部分来自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的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而他们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块安静的空间,不打扰他的学习。比如2004年高考的广东省状元是个女孩,和家人住在一间40平方米的屋子里,父母的床和女儿的床只间隔一米。但是这个家庭的氛围特别好,彼此相处和睦。而另外有些人家,房子足有100平方米甚至200平方米,但互相不是唇枪舌剑,就是冷眼相对。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可能造就截然不同的孩子。

第8节:多与老师联系

多与老师联系

孩子白天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引导;晚上回家做作业,则由家长陪伴。因此,家长和老师都缺乏对孩子心理上全面的了解,需要彼此多联系、多沟通、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

通常情况下,高三年级召开家长会时,多数家长会提前15分钟到位,秩序也非常好。老师介绍情况时他们认真听,有的还记笔记。这反映出每一个家长都非常关心孩子,非常配合学校的工作。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家长在家长会上积极主动,平时却缺乏和老师沟通,认为孩子有了问题老师会和自己联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哪怕最负责任的老师也很难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了解透。

这些家长可能是顾虑到,高三的老师都很忙,自己再经常找上门去,打扰他们,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对老师来讲,家长多采取主动联系是件好事,因为老师一定也正想了解孩子在家里方方面面的表现,这时候您就主动上门了,怎么会不高兴呢?

有一个高三女孩的母亲听了我的这番建议,开始经常主动地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而不再是只在家长会上打个照面。一模考试那天,这个孩子表现得和平时一样,气定神闲。妈妈觉得这孩子“没进入状态”,有点疲塌,便找到了她的班主任老师。老师告诉妈妈,孩子最近正在有条不紊地学习,她过生日那天,同学们每人送她一件小礼物,她还送给老师一块糖,这些都是好的平和的表现。

这样一来,妈妈心里也就踏实了。原本她想提醒女儿的:“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不紧不慢的!”但是和老师交谈后,她认为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是一致的,说明心态很从容,并非“没进入状态”。假如家长不向老师征询意见,贸然对孩子提出批评,就很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的伤害。

除了班主任老师以外,家长还要注意联系任课老师,特别是孩子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考试成绩不好的课程。出现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任课老师往往比较了解,家长也可以通过与老师配合,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提高每科成绩。

有一位姓邵的高三学生,英语成绩比起高中前两年,明显地有所退步,而除此以外的其他课程都学得很好。家长在与孩子的交谈中了解到,她对英语老师“有看法”,因为英语老师经常说话带脏字,很不文明。所以,孩子不愿听他讲课,也不愿意做他留的作业。

我建议这位家长,不妨主动去找英语老师,从侧面比较委婉地反映一下孩子的心态。既让老师明白学生对他的看法和反映,又不伤害他的自尊,还能促进师生关系。因为这件事老师的确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能改正说粗话的习惯,扭转孩子的看法,有助于孩子把这门课学好。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