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2)

于是这位家长照我说的去做了。老师知道这一切后,很理解,并且认为自己的确有一定责任。后来,英语老师主动关心这个女孩的英语学习,给予许多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她在期末考试时成绩明显有了提高。

高三学生家长要定期向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反映孩子的情况,也可以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和老师共同商量,特别要主动承担孩子自己这方面的责任。由于家长和老师所处的位置和角度不一样,一些看法可能不一致,甚至有矛盾,这些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把情况交流清楚,毕竟大家有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好。

第9节:跳出高三的恐惧感

不同时期侧重解决不同问题

高三第一学期开学,大多数学生感到既浮躁又渺茫。一方面知道未来的一年将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又不知从哪里着手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

这时,家长可以根据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试,主要是让孩子树立信心,跳出高三的恐惧感和高考的神秘感,遵循“目标大、步子小”的学习策略。不要买过多参考书和教辅材料,让孩子跟着老师的计划前进。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考生都很重视,因为有人说这一成绩能够预示高考得分。这话不完全正确,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复习,期末考试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考核,成绩在某种意义上的确能够反映孩子的学习实力和考试走向。面对此次结果,家长要引导孩子做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巩固优势、查漏补缺。特别要注意合理利用寒假的时间。

分析这次期末考试,不外乎三种情况。

第一种,考生正常发挥,成绩与平时相当,情绪不会有很大的波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应继续强化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明白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着眼于巩固现有成绩,鼓励他进一步发掘潜力,但不要提出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可与其他同学攀比。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因为基础差,也可能因为方法不正确。这类学生的家长要争取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寻求捷径。在剩余的5个月里,得620分的考生哪怕再提高10分也很难,而得400分的考生将成绩再提高50分甚至100分,却大有可能。

第二种,考生超常发挥,要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自以为是的想法。曾经有一个女孩考试成绩比平时高出40分,沾沾自喜,寒假里疏于学业,第二学期才发现已很难进入备战状态。所以,超常发挥不应成为松懈的理由,而是要借此为自己增强信心,并总结相应的考试策略和技巧。

第三种,发挥失常。这类考生面对自己的成绩,再想到下学期开学即进入3月,6月高考迫在眉睫,常滋生自卑、恐惧的心理。这时候,家长首先要镇定乐观,稳定孩子的心态。其次要跟孩子说明,一次失败并不可怕,有超常就有失常,关键是怎样找出原因,在下次考试中扭转失利局面。

第10节: 要重视填报志愿

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实力,却容易忽略填报志愿在高考录取中的重要性。学校发了相关的材料,很多人可能并不下功夫去了解和研究,而是马马虎虎地看一看就过去了。

学习实力体现在分数上,而分数的含金量能否发挥相应的作用,就要看填报志愿的技巧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每年都会发生:有的考生成绩一般,比如550分,但是能考上提档线与他分数相对应的学校,也就是自己的成绩没有“浪费”。有的考生考了640分,最后却可能只被一所提档线510分左右的大学录取。

我在此建议,无论家长还是考生本人,要像对待考试那样认真地对待填报志愿这项工作,把它放在与提高学习、调整心态一样的重要地位。

发挥家长的优势

分高未必能上好学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填报志愿也是一种对学生的考核,考核学生的评估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很多家长问,自己在孩子高考前最应帮他们做什么?总体上看,能给孩子辅导功课、比孩子更清楚学什么、考什么的家长不多,不过几乎所有家长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都比孩子更具优势。

因为家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去搜集各大学的录取信息、录取机制,研究报志愿的技巧和学问,给孩子出主意。另外,他们也最了解孩子的水平、意向,只要情况掌握得周全,有比较、有分析,就能帮孩子作出正确理智的判断,确保高考分数充分发挥价值。

第11节:家长具体都能做什么

家长做什么

既然填报志愿是高考成功的重要环节,而家长又相对能发挥优势,那么具体都能做些什么呢?

1充分把握信息

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前要充分把握有关信息,包括国家当年关于高考的政策、有关高校的录取政策及目标中的大学三年来的招生情况等等。

首先要了解孩子所在的省采取哪种填报志愿的形式。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填报志愿有三种形式:考前填报志愿;高考之后、成绩公布之前估分填报志愿;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

以2004年情况来看,采取第一种形式的省市有5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吉林。填报工作都在5月进行,上海在上旬,吉林在下旬,其余三省市均在中旬。考前填报志愿主要以平时成绩为依据,并适当地考虑最近时期的心态。这种填报志愿的方式对孩子高考会有一定的压力,因为很难说考前估计的成绩和考试成绩完全一致,很多因素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家长要帮助孩子比较准确、科学地对自己的实力作出预估。

采取第二种形式的省市有16个:广西、新疆、河北、贵州、黑龙江、湖南、山西、福建、云南、陕西、湖北、天津、西藏、安徽、江西、甘肃。这些地区的考生家长关键要协助孩子把考分评估准确,估分能力的高低对填报志愿准确与否起着很大的作用。

采取第三种形式的省市有10个:浙江、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辽宁、海南、四川、青海、宁夏。这些地区考生家长的作用在于指导孩子准确地按照自己的分数报考相应的大学及专业,力求避免填报志愿“扎堆儿”的现象。有人以为先知道分数再报考学校简直“十拿九稳”,而事实上,每个考生除了自己的分数,对于某校某专业会有多少人报考几乎一无所知。根据经验,这种报志愿形式对考生最大的不利在于志愿扎堆、相互残杀,造成高分落榜。

例如某校某专业历年提档线都在560分左右,凡是考分在560以上的考生估计填报该专业没有问题。本来这个专业在本地区招20人,报名的却高达200人,那么将有90%高出原提档线的考生被淘汰,该专业当年的提档线也大大的提高了。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相关的媒体、报刊、书籍、宣传材料了解拟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在本省招收的名额及录取政策,特别是第一志愿学校及其专业,必要时还可以与该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直接对话。很多北京以外的考生想报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可能自己的实力也相当强,但是这些大学分配在各省拟录的名额是有限的,这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原因。

除了对国家高考政策的了解、对高校的了解,家长还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